林麓阴森径屈盘,渐惊危步入重峦。
地分宝刹临空翠,天设飞梁跨激湍。
雾暗云蒸山气肃,雪翻雷辊水声寒。
我来不作多求想,试出神光变现看。
林麓阴森径屈盘,渐惊危步入重峦。
地分宝刹临空翠,天设飞梁跨激湍。
雾暗云蒸山气肃,雪翻雷辊水声寒。
我来不作多求想,试出神光变现看。
这首诗描绘了天台山石桥庵院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的幽静与雄伟。首句“林麓阴森径屈盘”,描绘了山路蜿蜒曲折,林木茂密,给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感觉。接着,“渐惊危步入重峦”则表达了随着攀登高度的增加,所见之景愈发壮观,步步惊心。
“地分宝刹临空翠,天设飞梁跨激湍”两句,将宝刹(寺庙)与飞梁(桥梁)巧妙结合,不仅展现了建筑的雄伟,也暗示了自然与人工和谐共存的美妙景象。宝刹位于翠绿的山巅,飞梁跨越湍急的水流,形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雾暗云蒸山气肃,雪翻雷辊水声寒”则通过雾气、云层、山风、雪花和雷声等元素,渲染了山中环境的肃穆与寒冷,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和层次感。雾气弥漫,云层蒸腾,山风凛冽,雪花翻滚,雷声轰鸣,水声潺潺,这些自然现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最后,“我来不作多求想,试出神光变现看”表达了诗人来到此地,不为世俗所累,而是希望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神妙之处,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启示。这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层面的体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天台山石桥庵院周围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山水之美、自然之奇的独特审美情趣,以及在自然面前寻求精神寄托的哲学思考。
君莫厌行役,易尔此非难。
人情无已,久阴忧潦霁忧乾。
借得庭轩一榻,忘却征涂炎暑,小驻瀹龙团。
世路任渠险,襟抱五湖宽。叹平生,环辙迹,已苍颜。
梅花雪片万里,奚又絷南冠。
应是江山好处,犹待推排老眼,天未许休官。
莫忆故园竹,日日报平安。
自六朝、用武诧荆州,襟喉重疆陲。
更西风似箭,峡江如线,事势夔夔。
须仗中流砥柱,天付治平谁。
甚矣吾衰矣,将老东篱。
休说纷纷往梦,任阴平邓艾,骆谷姜维。
向棋边聊且,官事了痴儿。
雨未阴、毋忘户牖,挂长绳、系不住铜仪。
空遐想,桃源春媚,安得追随。
可恨封姨妒双玉,飘残羽袂委泥涂。
香馀江路诗传甫,影落孤山仙去逋。
桃李儿曹从后我,竹松朋友肯疏吾。
梦回纸帐身为蝶,留得掀篷数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