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题内弟周思敬野人居》
《寄题内弟周思敬野人居》全文
明 / 高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野人何处是幽栖,闻在天随旧宅西。

半屋图书春落蠹,一村花柳昼鸣鸡。

分泉自给烹茶水,待雨惟耕种药畦。

日暮扁舟欲相访,恐惊鸥鸟过前溪。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nèizhōujìngrén
míng / gāo

rénchùshìyōuwénzàitiānsuíjiùzhái西

bànshūchūnluòcūnhuāliǔzhòumíng

fēnquángěipēngcháshuǐdàiwéigēngzhǒngyào

biǎnzhōuxiāng访fǎngkǒngjīngōuniǎoguòqián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高启的《寄题内弟周思敬野人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隐逸的画面。首句“野人何处是幽栖”,以疑问的方式引出主人公周思敬的居所,暗示其远离尘嚣,选择了一个清静的隐居之地。接着,“闻在天随旧宅西”点明了具体位置,即在天随山的旧宅西边。

颔联“半屋图书春落蠹,一村花柳昼鸣鸡”进一步描绘了周思敬的生活环境:满屋的书籍虽因春天湿气而生虫,但可见其好学之心;村庄里花红柳绿,鸡鸣犬吠声声入耳,透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与质朴。

颈联“分泉自给烹茶水,待雨惟耕种药畦”则展现了主人的自给自足和对自然的亲近,他亲自汲泉水煮茶,趁着雨季耕种药田,生活简朴而充实。

尾联“日暮扁舟欲相访,恐惊鸥鸟过前溪”表达了诗人傍晚时分来访的意愿,却担心自己的到来会打扰到这里的宁静,鸥鸟自在飞翔,溪水潺潺,流露出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尊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亲近自然、恬淡自足的隐士形象,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赞美和对内弟的赞赏之情。

作者介绍
高启

高启
朝代:明   字:季迪   号:槎轩   籍贯:江苏苏州   生辰:1336-1373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猜你喜欢

江雨

霏霏漫山雨,漠漠空江昼。

双橹悽未停,孤篷寒欲透。

天昏日易夕,谷转风还骤。

杳霭没烟帆,料峭出堤堠。

客发变何早,乡心感多旧。

前滩近衡阳,春雁仍为觏。

(0)

订《中晚唐诗人主客图》既成,怅然有感,题卷末二首·其二

前生应有罪,天谴作诗人。

但见无双士,常膺不次贫。

青山穷道路,白首役精神。

独为求知己,淹留万古身。

(0)

燕子岩

细雨羊肠道,秋风燕子岩。

滩声三峡壮,栈路五丁劖。

瀑落云常湿,天低石欲嵌。

遐荒多僻景,题句付青巉。

(0)

赋梅

积冻满孤山,昨夜竹桥折。

流水疏篱间,佳人自幽绝。

青青林际松,娟娟岭半月。

横斜出数枝,微芳不能歇。

我为看花来,寒兴对之发。

感此尘埃中,何以得自拔!

台湾刀俎地,杀气填林樾。

百卉不能妍,生意皆夭阏。

有时闻煮鹤,桃花流猩血。

于今八、九年,始见一株雪。

爱之三摩挲,嫣然劫灰脱。

风韵固温存,心肠自石铁。

宇宙回阳春,不向此中泄。

花开寂不喧,令予不忍别!

(0)

答林幼春并怀林十及梁钝庵

燄峰崔嵬天一尺,峰下诗人林君宅。

来诗遥遥怀鹿渠,鹿渠流水冬寒碧。

前日送钝翁,共迟鸿泥迹。

钝翁归去不可追,广州山与海天隔。

复有松江食鲈鱼,君家十叔殊难得。

寥寥人散天一方,我与君居亦并僻。

安得君向鹿溪游,我向燄峰亦作客。

题诗名山祷山灵,回天转海洗尘积!

(0)

旅地寒风感怀

北风吹如铁,一夜寒冰结。

万山草木枯,十里笮桥折。

路上无行人,行人马啼齧。

尘壒扑天黄,日色入云灭。

村径十三条,条条沙断绝。

回首蓟北山,无此霜凛冽。

曲腰寒起粟,龟手冻欲裂。

磨砚池水乾,扫阶雪地洁。

佩剑霜有棱,熏笼火不爇。

窗外问梅花,冲寒未吐蘖。

踟蹰顾行旌,迢遰犹难发。

岁月叹蹉跎,谋生计已拙!

长大抚头颅,壮怀未豁达。

抑郁在人间,貂裘苦难脱!

意气百尺楼,风尘受颠越。

今古几英雄,销磨嗟未歇。

我亦失路人,同声一呜咽!

(0)
诗词分类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赵蕃 梅尧臣 程敏政 陈献章 韩淲 杜甫 刘崧 范成大 邓云霄 朱熹 黄庭坚 顾璘 李白 顾清 方回 丘逢甲 周紫芝 杨士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