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壬戌诞日四首并得三字·其四》
《壬戌诞日四首并得三字·其四》全文
明 / 林熙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出山逐队愧双南,结驷何来枉过谭。

太史文章秦复汉,宗人品望青于蓝。

救时自许贞乎一,匡主相期道者三。

天地风尘公等在,老臣何计可抽簪。

(0)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熙春所作的《壬戌诞日四首并得三字(其四)》。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责任与使命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国家、君主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首联“出山逐队愧双南,结驷何来枉过谭”描绘了诗人从隐居状态走出,面对社会现实感到惭愧与无奈的情景。他感叹自己如同出山的鸟儿,却未能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地,同时也对那些前来拜访的朋友们表示了歉意,因为自己的处境并不足以给予他们应有的接待。

颔联“太史文章秦复汉,宗人品望青于蓝”运用历史典故,以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的文章比喻诗人的文采,暗示他的文章能够像秦汉时期的太史一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通过“宗人品望青于蓝”,表达了诗人的家族声誉和品德高尚,如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前人。

颈联“救时自许贞乎一,匡主相期道者三”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他自认为有能力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坚守正义;同时,他也期待着能有三位德高望重的贤士一同辅佐君主,共同治理国家。

尾联“天地风尘公等在,老臣何计可抽簪”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他认为,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作为臣子,他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但又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这里的“抽簪”象征着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与自我反省的精神风貌。

作者介绍

林熙春
朝代:明

林熙春,字志和,号仰晋,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海阳龙溪宝陇村(今潮安庵埠)人。出生后父母相继亡故,家境中落,全凭嫂嫂抚养成人。但据志书所载,林熙春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后,授四川巴陵县令,不久即“以内艰归”。所谓“内艰”,即母丧(按,俗称父丧为外艰,母丧为内艰,统称丁忧,丁艰)。据此,乃母似应逝于他登第授官之后。当然,这也不排除林熙春视嫂为娘的可能。据称,林熙春为报答嫂恩,登第后还特为其嫂在屋旁挖塘放养乌耳鳗,抵今池塘尚在。
猜你喜欢

挽黄提举震三章·其三

当年时事谁,咄咄赋归与。

同是无枝鹊,危如游釜鱼。

偷生盟世好,访远记山居。

已矣向谁恸,儿孙书满庐。

(0)

到白水有感

吾气已衰飒,兹行增惨悽。

近山云易雨,积水路如溪。

寒食纸钱树,旧游莎草畦。

颓墙独立久,百感付鹃啼。

(0)

寿法椿长老二首·其一

慈云一坐十年过,耐受空门末劫魔。

晨粥应缘千里到,秋粮入供寸功磨。

当风松干神弥爽,经雪梅花韵更多。

大地山河供一笑,底须天女问云何。

(0)

山人送桧植于当门偶成

山人知我岁寒情,十里移来老眼醒。

凿破苍苔方丈地,种为门户四时青。

春寒亦自雪霜意,世变从他风雨腥。

牢立本根须畅茂,不施巧结看真形。

(0)

乙卯乡贡鹿鸣宴次韵

结发书痴气吸川,壮年才得预宾筵。

射穿杨叶心何武,梦入梅花骨已仙。

设席肆筵劳送上,著鞭跨马欲飞前。

令君早晚朝天去,桃李妍春正耐烟。

(0)

哭赵观使墓

十载重来古树阴,眼前新冢泪沾襟。

归家当与诸儿说,要识如今展拜心。

(0)
诗词分类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诗人
储巏 梁宪 朱浙 袁绶 贡师泰 郭辅畿 王镃 何振岱 周是修 仲并 李时勉 俞彦 王松 张家玉 沈遘 袁燮 黄燮清 王士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