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浮云迥,伾山秋色多。
寒声落危石,木叶下黄河。
抗疏新骢马,传经旧薜萝。
少年登眺意,回首已蹉跎。
北阙浮云迥,伾山秋色多。
寒声落危石,木叶下黄河。
抗疏新骢马,传经旧薜萝。
少年登眺意,回首已蹉跎。
这首清代刘汉藜的《同淇瞻登伾山》描绘了一幅秋日登高远望的画面。首句“北阙浮云迥”,以北阙(皇宫北面的楼阁)和远方的浮云相映,展现出宏大的空间感,暗示了诗人对朝廷的遥想与向往。接着,“伾山秋色多”点明了诗人登临的地点——伾山,以及此时的季节,秋意浓厚,色彩斑斓。
“寒声落危石,木叶下黄河”两句,通过“寒声”和“木叶”描绘出秋天的萧瑟与壮丽,危石之上回荡着冷冽的声音,黄河边木叶纷飞,形成一幅动态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诗人借此寓言人生的起伏和自然的变迁。
“抗疏新骢马,传经旧薜萝”两句,诗人借新骢马的形象表达自己刚直不阿的品性,而“传经旧薜萝”则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暗示了他对仕途的反思和对自然的亲近。
最后,“少年登眺意,回首已蹉跎”以感慨收尾,诗人回忆起年轻时的登高豪情,如今回首却发现时光已逝,岁月无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也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惟昔永乐初,皇帝治明堂。
取材苍梧野,在楩楠豫章。
督以给事臣,若曰伯善行。
公素侃察闻,百辟得激扬。
譬如公输子,材悉良不良。
此行固天简,公亦喜自当。
握节指八桂,伐鼓官舲扬。
惟木弥万山,计材不计章。
昂霄及耸壑,乃适于栋梁。
此处瘴疠地,气候日不常。
公病即不治,骨肉悬江东。
无人事绥复,其魂怅彷徨。
枯藤束木函,一殡六十霜。
嗟嗟榛鹤辈,祖死而后生。
但知彼有殡,不知在何方。
坐辄向西南,行亦西南望。
虽剧返葬心,日月何茫茫。
无财亦无时,犹盲者无相。
天实使汤公,官广得其详。
书报在全州,湘山寺之旁。
如因曼父母,始知墓在防。
二子读书毕,哭踊如初丧。
榛行不择日,即日裹糇粮。
鹤云兄当住,小弟力颇强。
此榇所不返,不复载见兄。
出门当严冬,雨雪满大荒。
九溪多鼍鳄,鼓涛播舟航。
五岭饶虎豹,磨牙引饥吭。
鹤行无恐怖,孝至胆气刚。
达彼全州境,入寺悲荒凉。
宛然三门侧,有垤记其藏。
拜之号三绕,闻者痛肝肠。
发幽升輀车,奉还万里乡。
白骨犹载肉,乐归所自生。
蔼蔼桑梓里,郁郁楸梧冈。
得从先人兆,如齐返周葬。
况与元配合,孤雌成鸳鸯。
剑适合延平,璧不滞咸阳。
剑璧不自能,良藉人所将。
呜呼二子者,生死有耿光。
呜呼二子者,古义行于今。
呜呼二子者,颓俗亦可兴。
虞山若增高,琴川若增长。
《纪姚给事归葬》【明·沈周】惟昔永乐初,皇帝治明堂。取材苍梧野,在楩楠豫章。督以给事臣,若曰伯善行。公素侃察闻,百辟得激扬。譬如公输子,材悉良不良。此行固天简,公亦喜自当。握节指八桂,伐鼓官舲扬。惟木弥万山,计材不计章。昂霄及耸壑,乃适于栋梁。此处瘴疠地,气候日不常。公病即不治,骨肉悬江东。无人事绥复,其魂怅彷徨。枯藤束木函,一殡六十霜。嗟嗟榛鹤辈,祖死而后生。但知彼有殡,不知在何方。坐辄向西南,行亦西南望。虽剧返葬心,日月何茫茫。无财亦无时,犹盲者无相。天实使汤公,官广得其详。书报在全州,湘山寺之旁。如因曼父母,始知墓在防。二子读书毕,哭踊如初丧。榛行不择日,即日裹糇粮。鹤云兄当住,小弟力颇强。此榇所不返,不复载见兄。出门当严冬,雨雪满大荒。九溪多鼍鳄,鼓涛播舟航。五岭饶虎豹,磨牙引饥吭。鹤行无恐怖,孝至胆气刚。达彼全州境,入寺悲荒凉。宛然三门侧,有垤记其藏。拜之号三绕,闻者痛肝肠。发幽升輀车,奉还万里乡。白骨犹载肉,乐归所自生。蔼蔼桑梓里,郁郁楸梧冈。得从先人兆,如齐返周葬。况与元配合,孤雌成鸳鸯。剑适合延平,璧不滞咸阳。剑璧不自能,良藉人所将。呜呼二子者,生死有耿光。呜呼二子者,古义行于今。呜呼二子者,颓俗亦可兴。虞山若增高,琴川若增长。
https://shici.929r.com/shici/VNDVBDMy.html
远秀目已周,复骋登高足。
青山不嫌人,所取随我欲。
巍巍古仙坛,寂寂奠林麓。
七桧交云霞,灵飙散清馥。
崇台转磴道,攀缘把傍竹。
同行玉堂彦,高咏应虚谷。
逍遥东山风,已屏歌管俗。
申纸惊连章,谬图仍附轴。
聊以志倾赏,流传亦何卜。
或恐闻邦人,有酒悔无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