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鼙渡长淮,霏烟散清晨。
皎皎初日光,照耀草木新。
横林渡馀碧,叠嶂开嶙峋。
移桡失向背,烟波浩无垠。
儿童相棹歌,余心亦欣欣。
轻帆互相踰,画鹢映流津。
徘徊望洲渚,悠然独怀人。
樵渔有栖遁,寂寞谁问邻。
暮风翻洪涛,鱼虾亦有神。
四顾天地黑,孤舟恐漂沦。
鸣鼙渡长淮,霏烟散清晨。
皎皎初日光,照耀草木新。
横林渡馀碧,叠嶂开嶙峋。
移桡失向背,烟波浩无垠。
儿童相棹歌,余心亦欣欣。
轻帆互相踰,画鹢映流津。
徘徊望洲渚,悠然独怀人。
樵渔有栖遁,寂寞谁问邻。
暮风翻洪涛,鱼虾亦有神。
四顾天地黑,孤舟恐漂沦。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晨渡过长淮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
“鸣鼙渡长淮,霏烟散清晨”两句开篇便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鸣鼙,即船桨声,是早晨渡河时所特有的声音,与霏烟散清晨相映衬,展现了诗人在晨雾中穿梭的景象。
“皎皎初日光,照耀草木新”接着描绘出初升太阳的明媚景致,它不仅照亮了自然界,更赋予了一切生灵新的生机和活力。
接下来的“横林渡馀碧,叠嶂开嶙峋”则是对渡河过程中的山川景观进行描绘。横林与叠嶂相呼应,展示了诗人在航行中所见到的连绵不断的山脉。
“移桡失向背,烟波浩无垠”表达了诗人驾船前进时的动作,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受。烟波浩渺,无垠无边,反映出诗人面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儿童相棹歌,余心亦欣欣”则转向了岸上的景象,孩子们嬉戏唱歌的情形,使得诗人的内心充满喜悦。
“轻帆互相踰,画鹢映流津”描绘了一幅船只交错、水鸟栖息的和谐图景。轻帆在风中飘扬,与水面上栖息的鹢相呼应,展示了一个宁静而生动的河岸世界。
“徘徊望洲渚,悠然独怀人”表达了诗人在游移之际,对远方某个地方或人的思念。洲渚,即湖泊与水道,悠然独怀,则是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感受。
“樵渔有栖遁,寂寞谁问邻”则转向了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樵夫渔民,他们隐居于山林之中,寂寞而无人询问,是诗人对他们的同情与理解。
“暮风翻洪涛,鱼虾亦有神”描绘了黄昏时分河水波涛汹涌的情景,同时提及了鱼虾之中也蕴含着生命的奥秘。这种描写显现出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观察和尊重。
最后,“四顾天地黑,孤舟恐漂沦”则是诗人在夜幕降临时,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所产生的孤独与不安。诗人在这片刻感到自己如同一叶孤舟,在茫茫人海中飘摇。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幕府绝通谒,散步惟长廊。
枇杷冬始发,雨中送微香。
院落疏逢人,向夕气已苍。
觅句悄隐几,移灯清照床。
朅来亲吏牍,勉强岂所长。
骤闻北方警,寇深徒慨慷。
此邦敌久瞰,狙袭谁得防?
论议多奚为,缓急未可量。
出门望我居,南去五里强。
数日乃一归,儿女迎踉跄。
坐定顾之叹,老我当何乡?
孝不遗厥亲,义不辞君役。
克全兹两端,稔足久雍睦。
世俗习浇漓,君家仍朴遫。
世俗尚浮屠,君家尊儒宿。
文章夙擅名,道义素积蓄。
覃恩表闾门,用是敦颓俗。
末学勉追随,步趋恐不足。
漫作短歌行,聊以将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