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长安客舍赠李行父明府》
《长安客舍赠李行父明府》全文
唐 / 钱起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藏器待时少,知人自古难。

遂令丹穴凤,晚食金琅玕。

谁谓兵戈际,鸣琴方一弹。

理烦善用简,济猛能兼宽。

夙夜念黎庶,寝兴非宴安。

洪波未静壑,何树不惊鸾。

凫舄傍京辇,氓心悬灌坛。

高槐暗苦雨,长剑生秋寒。

旅食还为客,饥年亦尽欢。

亲劳携斗水,往往救泥蟠。

但恐酬明义,蹉跎芳岁阑。

(0)
翻译
才华深藏等待时机少,识人自古以来实艰难。
因此丹凤在深山,直到晚年才享用珍贵的琅玕。
谁会想到战乱时期,仍有贤者抚琴奏响和平之音。
处理繁杂事务擅长简约,对待勇猛之人也能包容宽厚。
日夜忧虑黎民百姓,从不懈怠,非为安逸享乐。
大浪未平,山谷中的鸟儿怎能不惊动?
野鸭之足靠近皇都车驾,百姓的心愿寄托于贤者如灌坛。
高大的槐树在苦雨中显得阴郁,秋寒使长剑更显冷冽。
在外漂泊的人仍以客自居,即便饥荒年份也尽力欢颜。
亲人亲自提水救困,常常解救身处困境的人。
只担心未能及时回报明德,美好的时光即将逝去。
注释
藏器:隐藏才能。
丹穴凤:比喻有才德的隐士。
鸣琴:象征和平与治理。
简:简约,简单的方法。
黎庶:百姓。
凫舄:野鸭之足,比喻平民百姓。
灌坛:古代贤者居住的地方。
苦雨:愁苦的雨。
旅食:在外漂泊,寄食他乡。
泥蟠:陷入困境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长安客舍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藏器待时少,知人自古难"表达了诗人对于时机的等待与对人的了解之困难。"遂令丹穴凤,晚食金琅玕"则是通过比喻手法,凤凰不出于寡淡之境,金琅玕亦非饥饿时刻所为,暗示诗人在等待中保持着高洁的品格。

"谁谓兵戈际,鸣琴方一弹"显示了即便身处战乱之世,诗人仍能以琴声抒发情感,表明内心的平和与坚守。"理烦善用简,济猛能兼宽"则是诗人的治国理念,即在处理复杂事务时能够运用智慧进行简化,同时在强硬之中不失慈悲。

"夙夜念黎庶,寝兴非宴安"表达了诗人对于百姓的关怀和对未来不安的忧虑。"洪波未静壑,何树不惊鸾"则是通过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的动荡与不安。

"凫舄傍京辇,氓心悬灌坛"描绘了诗人身处都城,心系国事之重。"高槐暗苦雨,长剑生秋寒"则是通过环境的描述来表达内心的沉痛与孤冷。

"旅食还为客,饥年亦尽欢"显示了诗人的豁达胸怀,即便在外出作客、遭遇饥荒之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亲劳携斗水,往往救泥蟠"则是表现了诗人对于百姓的关爱与救助。

最后"但恐酬明义,蹉跎芳岁阑"表达了诗人对于报效国家、实现理想的急迫感和对光阴似箭、时不待人的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所保持的高尚情操与深沉内涵。

作者介绍
钱起

钱起
朝代:唐   字:仲文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生辰:722?—780年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猜你喜欢

献寿二首·其二

家近黄金阙,筵供白玉船。

两孙今应诏,一子日朝天。

寿酒如鳞次,斑衣作阵圆。

梦龄人试数,从此更千年。

(0)

寄从义法曹教授

军学先生骨气清,每嫌杯酒乱襟灵。

讥排只是攻三雅,熟烂除非是六经。

榴榼日虚尘拂拂,兔毫宵运烛荧荧。

俸钱添得真何用,好赠荥阳买绿醽。

(0)

次韵辉卿感春·其一

日日春阴共惨然,愁怀不称艳阳天。

已从鲁酒迷醒枕,更向瑶琴怯武弦。

往事自惊千里梦,胜游谁犯五更烟。

因君解道花如锦,始为芳菲忆去年。

(0)

同俊和赋禅悦长老此君轩

祇园无俗物,轩为此君开。

但未为龙去,何妨引凤来。

法中常住境,天下后凋材。

岂复如迁客,慇勤到处栽。

(0)

夜宿仙都山闻松声作

仙都古洞天,云阙高嵲嵲。

新宫欣然成,碧瓦灿鳞列。我时宿■房,六月失烦热。

松声起中夜,梦枕忽惊辍。

天籁鸣虚徐,玉箫递泠彻。

凤歌谐律吕,鹤舞想应节。

安知非群仙,宴罢摇佩玦。

从来筝笛耳,一洗万想灭。

(0)

蓝田

背负肩任几百斤,山蹊寸进仅容身。

先难后获应如是,重愧端居饱食人。

(0)
诗词分类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诗人
张浚 冯溥 彭而述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