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破苍苔径,幽居在岭巅。
亭台清映月,松竹淡笼烟。
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禅。
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龟泉。
踏破苍苔径,幽居在岭巅。
亭台清映月,松竹淡笼烟。
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禅。
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龟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雅致的山中生活画卷。诗人以“踏破苍苔径”开篇,生动地展现了通往幽居之路的崎岖与自然之美。接着,“幽居在岭巅”一句,点明了居所的位置,高处不胜寒的意境跃然纸上。
“亭台清映月,松竹淡笼烟”两句,运用了对比和渲染的手法,月光下的亭台显得格外清幽,而周围的松竹在轻烟的笼罩下更显淡雅,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佳客才登席,高僧忽起禅”则描绘了主人热情款待来访的佳客,以及高僧静心修行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最后,“呼童急煎茗,新汲白龟泉”一句,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主人对茶道的热爱和对品质的追求,同时也暗示了此处水源之清冽,为品茗提供了绝佳条件。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环境、人物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崇寿院这一隐居之所的宁静、高洁与雅致,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远离尘嚣的平和与美好。
驱车轹草越败墙,高柳万数馀两行。
同来十客吊荒圃,自昔几辈升此堂。
相公退直紫微省,词客尽会平泉庄。
外张绿云作帷幕,中吹白雪调竽簧。
尚馀杗桷挂蛛网,已无户牖开蜂房。
脱辐当门妇尘席,举案置地斟虚觞。
平生眩视鲁郊飨,日思埋迹蚁邱浆。
治世群才美可用,放言吾志嘻其荒。
已知尧桀未须辨,焉明凡楚今谁亡。
默对荒陂夕阳尽,独忆秋风江水长。
仆夫促驾各归去,回首陈迹烟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