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陶隐居,所注本草将何如。
更题真诰作神遇,佳梦是实宁非虚。
人生形神为干躯,心欲造设气乘除。
瞬息变幻争夺途,入山何难可踌躇。
玉波流烟照林庐,岚影爽气归衣袪。
晏起早卧食息馀,三景九道回八区。
一再传其坐忘欤,俛仰今昔多忧虞。
荣名中人天机浅,言与不言养恬愉。
山中宰相陶隐居,所注本草将何如。
更题真诰作神遇,佳梦是实宁非虚。
人生形神为干躯,心欲造设气乘除。
瞬息变幻争夺途,入山何难可踌躇。
玉波流烟照林庐,岚影爽气归衣袪。
晏起早卧食息馀,三景九道回八区。
一再传其坐忘欤,俛仰今昔多忧虞。
荣名中人天机浅,言与不言养恬愉。
此诗《咏陶弘景》由宋代诗人韩淲创作,通过描绘陶隐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首句“山中宰相陶隐居”,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在山中修行的高人陶弘景,以“宰相”喻其虽隐居山林,却仍有着深远的政治影响力。接着,“所注本草将何如”,表达了对陶弘景医学成就的赞叹,暗示其著作《本草经集注》对后世的影响。
“更题真诰作神遇,佳梦是实宁非虚”,进一步揭示了陶弘景在道教领域的贡献,以及他对于梦境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探索。通过“神遇”和“佳梦”,诗人赞美了陶弘景对精神层面的深刻理解。
“人生形神为干躯,心欲造设气乘除”,指出人的生命是由形体与精神共同构成,强调了内心世界的塑造与外在行为的关系。接下来,“瞬息变幻争夺途,入山何难可踌躇”则反映了世间的复杂与变化,而“入山何难可踌躇”则表达了陶弘景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智慧与决心。
“玉波流烟照林庐,岚影爽气归衣袪”,描绘了陶弘景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宁静,以及自然界的美好映照。通过“玉波”、“烟”、“岚影”、“爽气”,营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
“晏起早卧食息馀,三景九道回八区”,描述了陶弘景日常生活的简朴与规律,以及他对宇宙自然的深刻理解。“三景九道回八区”可能是指对日月星辰、天地万物的观察与思考,体现了其对自然哲学的深入探索。
“一再传其坐忘欤,俛仰今昔多忧虞”,表达了对陶弘景“坐忘”境界的向往,即超越世俗烦恼,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陶弘景生活态度的敬佩,以及对其精神追求的共鸣。
最后,“荣名中人天机浅,言与不言养恬愉”,总结了陶弘景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强调了言语与沉默之间的平衡,以及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陶弘景生活与思想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个人魅力与精神追求,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超然生活态度的向往与赞美。
巨源学从横,世事夙讨论。
著书十万字,辩如白波翻。
谏垣适多事,忧心生病根。
立谈信无补,闭口出国门。
弃置卧江海,闵嘿宁复言。
朝行共长叹,逐客继二孙。
南方固乡党,谪官侣鹤猿。
风俗未宁静,朋党争排跟。
引去良自得,浊清在澄源。
往者未可招,冠盖方骏奔。
梁苑昔倾盖,膺门尝赠鞭。
几回留客舍,四纪度星躔。
染翰频穿砚,翻书屡绝编。
文章传累世,功业慕当年。
怀宝思求售,趋时辄遘邅。
宋忠徒问卜,孟子本知天。
得丧时难必,穷通命使然。
半生淹贡部,晚节困乘田。
事盬才非称,歊喧性未便。
畏途嗟坎壈,野思忆潺湲。
解绂无终竞,同袍每共怜。
老来心更逸,归去乐应全。
凤翮翔千仞,鲵蟠入九渊。
旧交尤惜别,后学欲钻坚。
湖峤新营第,河滨促放船。
一经勤教子,三径往邻贤。
顾我今耆艾,投閒伫冶甄。
何时江海上,拂榻重相延。
达士养四体,受敌听腹背。
悉意万卷读,往昔若晤对。
日者鬓发改,自恨笔力退。
得句造澹薄,是亦我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