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残红。夜来无赖,雨催春去匆匆。
但暗水、新流芳恨,蝶凄蜂惨,千林嫩绿迷空。
那知国色还逢。柔弱华清扶倦,轻盈洛浦临风。
细认得凝妆,点脂匀粉,露蝉耸翠,蕊金团玉成丛。
几许愁随笑解,一声歌转春融。眼朦胧。
凭阑干、半醒醉中。
怨残红。夜来无赖,雨催春去匆匆。
但暗水、新流芳恨,蝶凄蜂惨,千林嫩绿迷空。
那知国色还逢。柔弱华清扶倦,轻盈洛浦临风。
细认得凝妆,点脂匀粉,露蝉耸翠,蕊金团玉成丛。
几许愁随笑解,一声歌转春融。眼朦胧。
凭阑干、半醒醉中。
这首词作是杨缵在宋代创作的《八六子·牡丹次白云韵》。诗中通过对牡丹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愁和无奈,以及对生命中的美丽与脆弱的深刻感悟。
首先,“怨残红”四个字设定了全词的基调,牡丹之花虽然艳丽,却也承载着诗人对春天易逝的怨愁。接着“夜来无赖,雨催春去匆匆”写出了春天在夜幕中悄然离去的情景,春雨似乎加速了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到无依无靠。
“但暗水、新流芳恨,蝶凄蜂惨,千林嫩绿迷空。”这里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带着哀愁的春日景象。牡丹虽仍在暗香浮动,但已有了些许不再鲜明的迹象,而蝶、蜂们也似乎感受到了季节变迁的凄凉。
“那知国色还逢”一句,诗人通过牡丹之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可能重逢的希望。“柔弱华清扶倦,轻盈洛浦临风。”这里写出了牡丹在春风中的婀娜姿态,它们似乎在用自己的柔弱与清新来抵抗时间的磨损。
“细认得凝妆,点脂匀粉,露蝉耸翠,蕊金团玉成丛。”这一段细腻地描绘了牡丹花朵的美丽,每一瓣都像是精心修饰过的妆容,而露水点缀其间,更显得它们如同珍贵的宝石一般。
“几许愁随笑解,一声歌转春融。”诗人在这里似乎是通过歌唱来抒发自己的忧愁,虽然仍有愁绪,但通过艺术的方式让自己和听者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与融合。
最后,“眼朦胧。凭阑干、半醒醉中。”诗人用朦胧的眼睛来形容自己的心境,似乎在酒精的作用下,或者说是在对美好事物的沉浸中,找到了暂时的逃避和忘却。
整首词通过牡丹这一春天的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之美、之脆弱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切感悟。
紫微降天仙,丹地投云藻。
上言华顶事,中问长生道。
华顶居最高,大壑朝阳早。
长生术何妙,童颜后天老。
清晨朝凤京,静夜思鸿宝。
凭崖饮蕙气,过涧摘灵草。
人非冢已荒,海变田应燥。
昔尝游此郡,三霜弄溟岛。
绪言霞上开,机事尘外扫。
顷来迫世务,清旷未云保。
崎岖待漏恩,怵惕司言造。
轩皇重斋拜,汉武爱祈祷。
顺风怀崆峒,承露在丰镐。
泠然委轻驭,复得散幽抱。
柱下留伯阳,储闱登四皓。
闻有参同契,何时一探讨。
水阔尽南天,孤舟去渺然。
惊秋路傍客,日暮数声蝉。
病向名场得,终为善误身。
无儿承后嗣,有女托何人。
葬礼难求备,交情好者贫。
惟馀旧文集,一览一沾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