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魏山河据最先,君臣于此岂徒然。
霸图天定三分国,王业人谋四十年。
谁料兴亡关后主,每观人物忆群贤。
江淮馀烈犹思汉,怅望湘南远树烟。
吴魏山河据最先,君臣于此岂徒然。
霸图天定三分国,王业人谋四十年。
谁料兴亡关后主,每观人物忆群贤。
江淮馀烈犹思汉,怅望湘南远树烟。
这首诗《蜀中》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邦畿所作,通过对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兴衰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深刻思考。
首联“吴魏山河据最先,君臣于此岂徒然。”开篇即以吴、魏两国占据山河之势,引出蜀汉君臣在此地的不凡作为,暗示了蜀汉在三国鼎立中的特殊地位,并非偶然。
颔联“霸图天定三分国,王业人谋四十年。”进一步阐述了蜀汉之所以能与吴、魏分庭抗礼,是由于其霸业既是天命所归,也是人为筹划的结果,历经四十年的经营与努力。
颈联“谁料兴亡关后主,每观人物忆群贤。”转而聚焦于蜀汉的最终败亡,指出这与后主刘禅的治理能力密切相关,同时也表达了对蜀汉群臣贤才的怀念与敬仰。
尾联“江淮馀烈犹思汉,怅望湘南远树烟。”则将思绪延伸至更广阔的时空,表达了对蜀汉遗风的追思与怀念,以及对历史长河中那些英雄人物的无限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回顾三国时期的蜀汉历史,不仅展现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也蕴含了对人性、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哲学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和人文关怀。
野寺冠山椒,溪门下弘敞。
荒蹊缘涧入,危磴蹑云上。
松花风际飘,麦苗雨中长。
高树倚岩生,特立气森爽。
何年劫火馀,绀殿灭银榜。
徒闻佛道尊,胡乃失龙象。
悠然憩前轩,云峰矗相向。
下有良田畴,平视如指掌。
春莺流远音,脩竹惬幽赏。
何必五台山,始可资静养。
斜阳且归去,暇日期再往。
山馆际佳节,川原秋气澄。
白日照禾黍,颇适幽居情。
曳杖登高丘,停车延友生。
契阔良已展,欢悰亦交倾。
浊酒写情愫,三爵匪充盈。
古处道所贵,浇漓安可徵。
风凄碧草变,露湿黄花荣。
感兹时物改,勖尔没齿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