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开宴种山西,翠幄重重眼界迷。
一段清和人共物,十分幽胜地临溪。
鸳鸿曲水阁中集,莺燕落花枝上啼。
贤榻获陪文字饮,不嫌踪迹间云泥。
送春开宴种山西,翠幄重重眼界迷。
一段清和人共物,十分幽胜地临溪。
鸳鸿曲水阁中集,莺燕落花枝上啼。
贤榻获陪文字饮,不嫌踪迹间云泥。
这首诗描绘了在三月晦日,邵宪在西园举办宴席的情景,邀请了僚属一同参与,其中也包括了赵提干。诗人王十朋在宴会上即席赋诗,以次韵的方式回应。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末时节宴饮的雅致氛围。
首联“送春开宴种山西,翠幄重重眼界迷”描绘了在春末时节,为了送别春天而举办的宴会。宴席设在种山之西,四周被翠绿的帷幕环绕,使得视野变得模糊,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自然美景与宴会氛围的融合。
颔联“一段清和人共物,十分幽胜地临溪”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雅与和谐。不仅人与自然共处,享受着清新的气息,而且地点选择在靠近溪流的地方,使得整个场景更加幽静宜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颈联“鸳鸿曲水阁中集,莺燕落花枝上啼”则通过具体的景象,如鸳鸯与鸿雁在弯曲的水阁中聚集,黄莺与燕子在落花的枝头鸣叫,生动地展现了春末夏初的自然生态,以及宴会上宾客们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
尾联“贤榻获陪文字饮,不嫌踪迹间云泥”表达了诗人对能够与贤士同席,共享文字之乐的荣幸与喜悦,同时也体现了宴会中的高雅情调,即便身份地位不同,也能在文学与艺术的交流中找到共鸣,消除了世俗间的高低贵贱之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宋代文人宴饮时的雅趣与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友情、文学交流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小红开也,问韶华、今年何事春早。
尽道福星临照久,勾引东风仙岛。
一点恩光,列城生意,万物无枯槁。
圜扉深处,也应满地芳草。
却怪有脚阳春,如何移向崆峒了。
父老牵衣留不住,只有攀援遮道。
翠柏杯中,蟠桃花下,君看朱颜好。
路人遥指,他年黄阁元老。
荷花湖上船,松影沙外渡。
松行又九里,凉藓引深步。
石桥枕溪斜,中有入山路。
意行忘屈曲,拄杖扣层户。
入门已欣然,但恐所见阻。
更须上高楼,霁影蒙薄雾。
急风层巅起,雾破山缺处。
青林一点明,炯炯白鸟度。
独坐不须禅,山水得妙悟。
金马堂堂有陆沉,斯人出处可重寻。
豸冠议论回天力,绣节平反念母心。
一代师承无别派,百年朋旧托遗音。
便当佳传磨苍翠,桐桂森然欲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