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袍礼教未须疑,回首青山是故知。
迢递几来尘里眼,摩挲还读庙前碑。
长竿自作江湖主,寸舌谁为帝者师。
莫问荣华风烛事,棹歌留咏子陵诗。
同袍礼教未须疑,回首青山是故知。
迢递几来尘里眼,摩挲还读庙前碑。
长竿自作江湖主,寸舌谁为帝者师。
莫问荣华风烛事,棹歌留咏子陵诗。
这首诗《子陵(其二)》由明代诗人林光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历史人物严子陵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首联“同袍礼教未须疑,回首青山是故知”,开篇即以“同袍”二字,表达了对严子陵作为志同道合之人的尊敬与信任,同时借“青山”象征永恒与不变,暗示严子陵虽已逝去,但其精神永存于后人心中。
颔联“迢递几来尘里眼,摩挲还读庙前碑”,通过“迢递”形容时间的久远与距离的遥远,以及“尘里眼”形象地描绘出诗人穿越时空,多次回顾历史的场景。而“摩挲”一词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触摸与思考,通过阅读庙前碑文,深入理解严子陵的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
颈联“长竿自作江湖主,寸舌谁为帝者师”,运用比喻手法,将严子陵比作在江湖中自由自在的“主人”,强调其不拘泥于世俗的高洁品格;同时,将“寸舌”与“帝者师”相对比,突出严子陵以言辞影响世人的独特才能,展现出其思想的深远影响。
尾联“莫问荣华风烛事,棹歌留咏子陵诗”,以“莫问”表达对过去荣华与短暂人生的淡然态度,强调了对历史人物精神层面的追求与传承。最后,“棹歌留咏子陵诗”则以“棹歌”这一传统意象,寓意着后人对严子陵事迹的传唱与纪念,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崇高敬意与永久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严子陵生平的追忆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精神价值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评价,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重视精神传承的文化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