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木知何种,盘根见此馀。
居然逭劫火,可以付中书。
密理成文采,生机忆始初。
翰筵佐清供,外朴内涵虚。
卉木知何种,盘根见此馀。
居然逭劫火,可以付中书。
密理成文采,生机忆始初。
翰筵佐清供,外朴内涵虚。
这首诗通过对树根笔筒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诗中的“卉木知何种,盘根见此馀”,以疑问与发现的对比,引出对眼前物象的细致观察,暗示了自然界的复杂多样性和生命的顽强延续。
“居然逭劫火,可以付中书”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树根以生命力,赞美其在灾难面前的坚韧不拔,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这里“逭劫火”形象地描绘了树根在火灾中幸存的奇迹,“可以付中书”则可能暗含着将这份珍贵的自然之物珍藏于历史或文化之中,使其得以流传后世的寓意。
“密理成文采,生机忆始初”进一步揭示了树根的内在美——其纹理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生命的原始力量。这不仅是对外在形式的赞美,更是对生命起源和自然规律的深思。
最后,“翰筵佐清供,外朴内涵虚”则将树根笔筒置于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中,强调其作为书写工具的实用价值,同时通过“外朴内涵虚”的描述,再次强调了事物表面的朴素与内在的丰富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道法自然”、“内外兼修”哲学思想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不仅赞美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力,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与文化、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