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弧力不任,棋局思虑费。
不如习投壶,闲暇可观礼。
心精手斯应,古谓射之细。
无宁贵巧得,近取直如矢。
瀛洲远尘雾,永日但书几。
相携千步廊,百发皆贯耳。
兢兢图克终,一瞬有成毁。
昔贤著新裕,取正斥奇诡。
造次垂令仪,高山劳仰止。
弯弧力不任,棋局思虑费。
不如习投壶,闲暇可观礼。
心精手斯应,古谓射之细。
无宁贵巧得,近取直如矢。
瀛洲远尘雾,永日但书几。
相携千步廊,百发皆贯耳。
兢兢图克终,一瞬有成毁。
昔贤著新裕,取正斥奇诡。
造次垂令仪,高山劳仰止。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趣和对传统技艺的尊重。开篇“弯弧力不任,棋局思虑费”表达了作者对于下棋需投入大量精力的感慨,认为这种精神耗费过大。而“不如习投壶,闲暇可观礼”则提出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娱乐方式,即习练投壶。这里,“弯弧力不任”与“棋局思虑费”构成对比,而“不如习投壶”则是对这种沉重劳累的一种解脱。
接下来的“心精手斯应,古谓射之细。无宁贵巧得,近取直如矢。”则赞美了投壶这一技艺的精妙和准确性。“心精手斯应”表达了这种技术要求内心与手部动作的高度协调,“古谓射之细”则强调这种技艺在古代已有所传承,而“无宁贵巧得,近取直如矢”进一步描绘了投壶时准确无误,如同箭一般射中目标。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人生态度的抒情。“瀛洲远尘雾,永日但书几。相携千步廊,百发皆贯耳。”这里,“瀛洲远尘雾”可能是指一处清幽的自然之境,而“永日但书几”则表达了一种安逸自得的心态,“相携千步廊,百发皆贯耳”则描绘了与人共同在长廊漫步,每次投壶都能准确命中。
最后,“兢兢图克终,一瞬有成毁。昔贤著新裕,取正斥奇诡。造次垂令仪,高山劳仰止。”则是对这种技艺的持续追求和传承,以及对于前人智慧的尊重。“兢兢图克终”表达了作者对完美境界的不懈追求,“昔贤著新裕,取正斥奇诡”则是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在寻找一种更为纯粹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末句“造次垂令仪,高山劳仰止”则可能是对某种规矩或仪式的遵循,以及面对高远目标时不懈努力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对投壶这一传统技艺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艺术化、精神境界追求和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这也反映出作者对于古代智慧和技艺传承的尊重,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寻找乐趣与意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