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
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却接良宵坐,明河几转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静室闻玄理,深山可白头。
朝朝献林果,亦欲学猕猴。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秋夜场景,诗人在良宵之际坐在僧院中,听着外面明河水声,感受到时光的流转。随后提到安禅(可能是指一种心态或者是一种禅修状态)遇上小暑(农历夏季的一个节气),诗人因抱病进入深秋。这段落展现了时间的推移和内心的平静。
接着,诗人在静室中领悟着玄妙的道理,这里可能暗指佛教或道家的哲学思考。在这宁静与深远的山中,白头(即老年)也不再是恐惧的事物。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每天清晨都会去献上林中的果实,或者说是想要像猕猴一样地生活在大自然中。
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山林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界深刻体验和感悟。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深远,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风雨破十九,可得闲馀步。
画舫连千百,排拶堤侧树。
湖山堕空濛,于客信非助。
前朝冒雨还,正为初日误。
今者乘兴往,不暇家治具。
赏心有新惬,行计无旧沮。
香尘纷罗绮,隐服耐此污。
莺花殊未厌,乌兔渠小住。
爱日拟秉烛,把酒先得句。
上马一回首,前滩下白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