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糖利市胜闽糖,出峡长年价倍偿。
挽粟更教资鬼国,三杯谁觅海东粮。
蜀糖利市胜闽糖,出峡长年价倍偿。
挽粟更教资鬼国,三杯谁觅海东粮。
这首诗《海音诗》由清代诗人刘家谋所作,通过对比蜀糖与闽糖的市场价值,以及对海上贸易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商业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独特洞察。
首句“蜀糖利市胜闽糖”,直接点明了蜀地的糖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相较于福建的糖更为受欢迎和有利可图。接着,“出峡长年价倍偿”则进一步阐述了蜀糖价格高昂的原因,即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运输,穿越三峡等险峻之地,因此成本增加,价格自然随之上涨。
“挽粟更教资鬼国”一句中的“挽粟”指的是运输粮食,这里巧妙地运用了“鬼国”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运输粮食的艰难与危险,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异域。这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也暗示了海上贸易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最后一句“三杯谁觅海东粮”则将话题转向了消费层面,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又有谁能轻易地获取来自海东的粮食呢?这句话既是对前文描述的总结,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于商业活动背后社会现实的关注。
整体而言,《海音诗》以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于商业、地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兼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