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
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
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
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禅。
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十岁小小儿,能歌得朝天。
六十孤老人,能诗独临川。
去年西京寺,众伶集讲筵。
能嘶竹枝词,供养绳床禅。
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
这首诗描绘了两个极端年龄段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十岁的小孩,另一个是六十岁的老人。小孩子能够唱出清晨的歌曲,而孤独的老人则能在河边独立吟诵诗篇。这两种情景都体现了一种超越年龄限制的艺术才华和生命力。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去年在西京寺里的一场集会,众多艺人们围坐在讲筵之上。这里的“能嘶竹枝词”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歌唱风格,而“供养绳床禅”则暗示了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修行。
最后两句“能诗不如歌,怅望三百篇”,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歌才华的自我评估,以及对古代圣贤留下的传世之作——《诗经》中三百首诗篇的向往与敬仰。这里流露出一种艺术追求上的不足感和对文化遗产的崇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才艺,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艺术和文化传承深刻的思考。
翠壁开西麓,金宫隐上方。
云霞横鸟道,日月焕龙章。
桂殿丹青古,松门草木苍。
潭空窥鸟影,夜静识天香。
梦里观生妄,閒中历劫长。
千山孤磬雨,一径落梅霜。
无复悲生事,莫如礼法王。
谛闻龙象喻,初地入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