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已届,雨露使心悲。
外舅与外姑,野祭今同谁。
汝生治酒食,汝死魂无衣。
骸骨傍先公,安此南海湄。
扶胥云惨惨,黄木风凄凄。
万里归成妇,袝葬固其宜。
大恩虽未卒,孝媛名已垂。
清明节已届,雨露使心悲。
外舅与外姑,野祭今同谁。
汝生治酒食,汝死魂无衣。
骸骨傍先公,安此南海湄。
扶胥云惨惨,黄木风凄凄。
万里归成妇,袝葬固其宜。
大恩虽未卒,孝媛名已垂。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明末清初时期所作的《哭内子王华姜》组诗中的第十三首。诗中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描述主人公对外婆和外公的祭奠,以及对亡妻王华姜的深切哀悼,展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首句“清明节已届,雨露使心悲”点明了时间背景——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这不仅象征着自然界的哀伤,也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痛。接下来,“外舅与外姑,野祭今同谁”表达了诗人对于已故长辈的思念,以及在野外祭拜时的孤独感,暗示了亲人离世后留下的空虚与寂寞。
“汝生治酒食,汝死魂无衣”这一句,诗人从生前与死后的对比中,表达了对妻子生前照顾与死后关怀的深情。妻子在生时为家庭操劳,死后却无人能为她披上衣物,这种对比强烈地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爱与哀思。
“骸骨傍先公,安此南海湄”描绘了妻子的安息之地,与先辈们相邻,寄托了诗人希望妻子能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的愿望。“扶胥云惨惨,黄木风凄凄”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哀伤的氛围,云层低垂,黄木摇曳,风声凄厉,这些意象都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悲痛。
最后,“万里归成妇,袝葬固其宜”表达了诗人对妻子远嫁他乡成为自己妻子的感慨,以及对妻子死后合葬的安排,认为这是符合传统礼俗的做法。“大恩虽未卒,孝媛名已垂”则是对妻子深沉的感激与敬仰,即使她未能完成所有恩德,但她的孝顺与贤淑之名已经流传下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对清明祭扫、亲人离世、夫妻情深等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妻子的深深感激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无常、亲情珍贵的深刻思考。
范君胆勇如季路,三穴笑谈空狡兔。
锐头初无儒生酸,果呼下邳换双屦。
往年风义公独许,药裹追攀险艰处。
公随瘴叶落瘴乡,买舟反骨劳君去。
少陵未筑耒阳坟,尚喜宗文有环堵。
人生万事何所无,极目澄江锁寒雾。
涉七日为人,眷言空复愁。
既念襧处士,骨惊鹦鹉洲。
更怜刘太孙,择乡得温柔。
二儿千金躯,轻生随转流。
樽中有欢伯,一笑为尔谋。
白发生如寄,时驶不可留。
我有腾化术,长袂挹浮丘。
若言可持饷,定免二子羞。
烦君一来过,春色著汀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