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居曾几何,夏火忽改木。
夜露凄已白,桂枝自含绿。
幽香好暗持,不为旁人馥。
嗟彼园中葵,逢秋不卫足。
索居曾几何,夏火忽改木。
夜露凄已白,桂枝自含绿。
幽香好暗持,不为旁人馥。
嗟彼园中葵,逢秋不卫足。
这首诗名为《感遇(其二)》,是明代诗人邓云霄所作。诗中描绘了夏日转瞬即逝,秋天悄然而至的自然景象,通过对比“夜露”与“桂枝”的不同状态,以及“园中葵”的遭遇,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索居曾几何,夏火忽改木”,以“夏火”比喻夏日的炎热,暗示时间的流逝,紧接着“忽改木”点出季节更替,从夏天过渡到秋天。这句诗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时间的无情和自然界的循环变化。
接着,“夜露凄已白,桂枝自含绿”描绘了夜晚的露水在月光下显得凄凉而洁白,而桂树依然保持着生机勃勃的绿色。这里通过露水和桂枝的不同状态,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永恒。
“幽香好暗持,不为旁人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借桂树的幽香,表达了一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高洁情操,强调香气的纯粹,不因他人的欣赏而改变,象征着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最后,“嗟彼园中葵,逢秋不卫足”以“园中葵”作为收尾,它在秋天来临之际,无法保护自己的足部,象征着自然界中的弱者在面对季节变换时的无力与脆弱。这一句与前文形成呼应,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自然规律不可违抗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生命脆弱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