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喝二日聋,江西立宗派。
师瞆多少时,證得观自在。
不受喧寂尘,跳出声闻界。
笑杀观世音,圆通却成碍。
一喝二日聋,江西立宗派。
师瞆多少时,證得观自在。
不受喧寂尘,跳出声闻界。
笑杀观世音,圆通却成碍。
这首诗《云上人》是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手法,对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进行了独特的解读与戏谑。
首句“一喝二日聋,江西立宗派”以夸张的方式描述了一位名为“云上人”的僧侣,他通过一次喝令,使得听者在两日后才感到耳聋,以此来确立他在江西地区的宗派地位。这里运用了佛教中“神通广大”的概念,同时也体现了云上人的独特个性和影响力。
接下来的“师瞆多少时,證得观自在”则进一步解释了云上人成为宗派领袖的过程。这里的“瞆”意为失明,暗示云上人在成为大师之前可能经历了一段盲目的修行时期,最终通过某种领悟或证悟,达到了“观自在”的境界。观自在是佛教中指的觉悟者,能够自由地观察世间万象,达到心灵的解脱。
“不受喧寂尘,跳出声闻界”表明云上人不被外界的喧嚣和寂静所影响,他超越了普通佛教徒所处的“声闻界”,即小乘佛教的境界,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层次。
最后,“笑杀观世音,圆通却成碍”则是对云上人形象的讽刺。观世音菩萨以其大慈大悲著称,而云上人却通过夸张的行为和言语,让观世音的形象显得有些滑稽。这里的“圆通”指的是观世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但云上人却将这种特质视为障碍,这既是对云上人性格的描绘,也是对传统佛教观念的一种戏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虚构的云上人形象,展现了对佛教教义的独特理解和幽默解读,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宗教信仰的思考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