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竹影扶疏,清风晚骚屑。
夜凉人未眠,卧看窗间月。
庭竹影扶疏,清风晚骚屑。
夜凉人未眠,卧看窗间月。
这首诗描绘了夏夜庭院中竹影婆娑、微风轻拂、月色皎洁的宁静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凉、幽静的氛围。
首句“庭竹影扶疏”,以“扶疏”二字生动地描绘了竹叶繁茂、枝条舒展的姿态,仿佛在庭院中铺展开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竹子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高洁、坚韧的象征意义,此处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含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向往与追求。
次句“清风晚骚屑”,通过“清风”和“骚屑”两个词,既描绘了傍晚时分微风轻拂的情景,又暗示了风声的轻微与细腻,给人一种舒适、宁静的感受。这里的“骚屑”并非指杂乱无章,而是形容风声的细微与和谐,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祥和。
第三句“夜凉人未眠”,直接点明了时间背景——夜晚,同时通过“夜凉”二字,不仅描绘了季节的特征,也暗示了环境的清凉与宜人,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适宜休息的氛围。然而,诗句中的“人未眠”却形成了一种反差,暗示了主人公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入眠,或是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卧看窗间月”,将视角转向室内,通过“卧”字,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姿势,以及他悠闲自在的状态。而“窗间月”则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不仅描绘了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室内的景象,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向往之情。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让人仿佛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与人文关怀的夏夜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深刻感悟。
京洛冶游子,浮湛声色场。
青骊服文舆,丹组绾罗裳。
翱翔狭邪间,顺风扬芬芳。
高堂置广宴,曲榭开閒房。
分曹效百戏,作使徵名倡。
良庖脍肥鲜,珍馔溢圆方。
朱华忽西逝,兰膏嗣其光。
客醉赋无归,宵分歌未央。
为乐自今日,千岁固其常。
安能转多忌,叹息怀虞殃。
边庭四日始知春,沙草初青柳复新。
金镝未须窥汉月,毡帷时亦静胡尘。
黄发小胡花插首,腰下宝刀光映肘。
日斜驱羝入东林,草美泉香夸富有。
君不见虞庭干羽两阶陈,白雉黄熊入贡频。
圣王有道四夷守,沙场闲杀射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