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山有枢,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扫。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这首诗出自《诗经》,是一首表达生活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作。开篇“山有枢,隰有榆”描绘了一幅山林景象,其中“枢”、“榆”都是树木之名,通过这些自然物象设置了诗歌的情境。
接着,“子有衣裳,弗曳弗娄。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表达的是主人公虽拥有着装束和交通工具,但却不随意挥霍,不急于一时。这反映出一种安适自得、不炫耀的生活态度。
“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则透露出诗人对他人的死亡持有一种平静甚至欣慰的态度,可能是在表达对于生命自然流转的接受与尊重。
后续部分“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内,弗洒弗埽。子有钟鼓,弗鼓弗考”继续强调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物欲的适度享受。诗人通过这些反复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宁静、平衡的心态。
最后,“宛其死矣,他人是保”与前文相呼应,再次表达了面对死亡时的从容自若。而“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则是诗人的提问和建议,倡导人们在拥有物质基础后,更应享受生活,通过音乐与艺术来增添快乐,使美好时光得以长久。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然景象与个人生活状态,以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展现了一种崇尚自然、和谐生活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