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藜苋惯枯肠,上顿时凭般若汤。
折项葫芦初熟美,著毛萝卜久煨香。
炊粱剪韭贫聊办,煮饼浇葱病未尝。
晦叔十斋从客笑,空房巾钵似支郎。
山人藜苋惯枯肠,上顿时凭般若汤。
折项葫芦初熟美,著毛萝卜久煨香。
炊粱剪韭贫聊办,煮饼浇葱病未尝。
晦叔十斋从客笑,空房巾钵似支郎。
这首宋代诗人林泳的《蔬餐》描绘了山人(隐士或清贫文人)日常生活的简朴与满足。首句“山人藜苋惯枯肠”表达了山人以藜藿(野菜)充饥,生活清苦但习惯于简单的生活。次句“上顿时凭般若汤”则借“般若汤”(佛教术语,意为智慧之水),暗示山人以智慧来化解生活的困顿。
接下来两句“折项葫芦初熟美,著毛萝卜久煨香”细致描绘了食物的简单却诱人,折下来的葫芦和炖煮的萝卜虽朴素,却散发出独特的香味。诗人通过“炊粱剪韭贫聊办,煮饼浇葱病未尝”进一步展现其清贫生活中的日常烹饪,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能自得其乐。
最后两句“晦叔十斋从客笑,空房巾钵似支郎”中,“晦叔”可能是诗人的朋友,他看到山人的简朴生活,虽然略带调侃,但也流露出对山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欣赏。而“空房巾钵似支郎”引用了佛教故事,支郎是修行者,形容山人如支郎般清心寡欲,生活简朴。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人蔬餐生活的恬淡与自足,寓含了诗人对清贫生活的理解和赞赏。
商山不可极,跨压梁与秦。
地产富灵药,岩栖多异人。
子才老不用,一邑聊庇身。
方将敛馀閒,炼丹驻形神。
访道风雪夕,赏幽芝朮春。
却顾人间事,轻若履下尘。
曰予虽世士,心独静者亲。
相望在千里,我车何由巾。
送客西郭门,适与嘉宾遇。
杂花被原野,南尽远目注。
扑扑乱朱纷,濛濛凝白雾。
林下风正柔,繁香不飞去。
日长人意閒,归骑款不遽。
陶然行且歌,良惬静者素。
却念陌上人,春愁纷似絮。
东亭不到久,双桂长新梢。
窗静虫收网,檐低燕护巢。
晚花红自照,繁笋翠相交。
清景成虚委,知君叹系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