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斑竹》
《斑竹》全文
唐 / 元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元]韵

一枝斑竹渡湘沅,万里行人感别魂。

知是娥皇庙前物,远随风雨送啼痕。

(0)
注释
一枝斑竹:一根长有斑点的竹子,这里特指舜帝的两位妃子泪滴竹上形成的斑点竹。
渡:越过,此处指跨越河流。
湘沅:湘江和沅水,中国的两条河流,这里泛指湖南地区。
万里行人:远行万里的人,指远离家乡的游子。
感别魂:因离别而触动的灵魂,感受到离愁别绪。
知是:知道是,意识到。
娥皇庙前物:娥皇庙附近的物品,娥皇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神,与女英共称为舜帝的两位妃子,她们的眼泪滴在竹子上形成斑点,故称斑竹。
远随:远远地跟着,伴随着。
风雨:自然界的风和雨,这里也象征着旅途的艰难和人生的变故。
送啼痕:传递着哭泣的痕迹,指斑竹上的斑点如同泪水的痕迹,寄托着哀思。
翻译
一枝斑竹穿越湘江和沅水,让远行万里的游子感慨离别的灵魂。
知道这是娥皇庙前的物件,随着风雨远远地传递着哭泣的痕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离别之情的意境,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抒发了游子对于故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一枝斑竹渡湘沅",开篇即以斑竹为引,设定了一种异乡飘零的情境。"万里行人感别魂",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行者离别之痛的共鸣。

接着,"知是娥皇庙前物"一句,则将视角转向娥皇庙前的景象,这里的“物”字涵盖了一切能引起怀旧情绪的事物。最后,"远随风雨送啼痕",诗人通过风雨的送别,将内心的哀伤与自然界相连,形成一种深沉的离愁。

这首诗语言简洁而蕴含丰富的情感,充分展示了唐代诗人在抒写情感时的细腻和深刻。

作者介绍
元稹

元稹
朝代:唐   字:微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
猜你喜欢

寄题陈阜卿总秀堂

佳丽并包地,曼花子夜香。

望中团野色,尘外发天光。

小队高牙驻,轻裘清啸长。

故应堂上燕,相与贺雕梁。

(0)

次韵黄子馀惠双井茶二首·其二

峰横万仞临双井,调护旗枪春怕深。

白雪有芽鹰作爪,黄粱无梦蝶何心。

闻名可信非虚语,知味端如赏好音。

祇欠谷廉一杯水,末能相就盍朋簪。

(0)

招曾宏父待雪

欲把诗催雪,先将酒送寒。

冻云方作意,微霰已开端。

目断乡城远,心惊岁事阑。

拟同今日醉,待取玉花看。

(0)

秋怀二首·其一

送喜得新凉,秋情未憖忘。

弱枝红皱重,平野碧滋长。

林迥蝉初乱,篱疏菊自芳。

吟成转萧瑟,径醉任苍苍。

(0)

拟古十三首·其六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芳蕤荫幽沚。

相思不相见,芬香欲谁遗。

秋容感人心,浪浪睫涵泪。

不如膝上琴,哀音入君耳。

(0)

拟古十三首·其五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偃蹇轶千门。

绮栊纳飞月,璧珰碍翔云。

上有弦歌女,哀声启莺唇。

谁能为此曲,无乃返香人。

一章三致志,脩蛾有馀颦。

不惜饶清响,暗惊梁上尘。

所悲听者心,中无泾渭分。

愿作南冥鸟,夕饮玉池津。

(0)
诗词分类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诗人
龚鼎孳 郭则沄 储光羲 高适 蒋士铨 陆佃 范仲淹 释敬安 吴镇 王廷相 沈与求 苏洵 吕南公 朱敦儒 王国维 屈原 梁启超 骆宾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