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偷破信师缄,百卉虽繁鸟不衔。
无奈儿孙诽祖失,至今犹号献花岩。
自从偷破信师缄,百卉虽繁鸟不衔。
无奈儿孙诽祖失,至今犹号献花岩。
这首诗《献花岩》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微妙关系。
“自从偷破信师缄”,开篇以“偷破信”为引子,暗喻了某种秘密被揭露或破坏的情境,暗示着一种违背自然规律或道德准则的行为。这里的“信师缄”可以理解为自然法则或道德规范的封缄,一旦被“偷破”,便意味着秩序的紊乱。
“百卉虽繁鸟不衔”,接着描述了自然界中百花盛开的景象,但强调的是“鸟不衔”,即即便是如此繁盛的花朵,也未被鸟儿所取食。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现象的客观描述,更隐含了诗人对于人类行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考。鸟不衔花,可能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或对美好事物的忽视,导致了自然界的平衡被打破。
“无奈儿孙诽祖失”,这一句将视角转向人类社会,指出后人对先辈行为的非议和指责,暗示了因违背自然规律或道德准则而导致的后果。这里的“失”字,既可理解为失误,也可解读为失去,表达了对后代对先人行为的批判,以及对这种行为后果的反思。
“至今犹号献花岩”,最后以“献花岩”作为地点的名称,呼应了诗的题目,同时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延续。这句话意味着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但献花岩这个地方仍然承载着人们对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的思考和反思,提醒着后人要珍惜自然,遵循道德,避免重蹈覆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寓意,探讨了人类行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以及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社会、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夜坐庭前月,娟娟影倍清。
眼看前代迹,心切故乡情。
积水鱼龙起,空林鸟鹊惊。
灵槎如可觅,吾欲上蓬瀛。
天地有否泰,山川无古今。
相传旧时政,应慕昔贤心。
三献曾悲玉,四知常畏金。
平生无寸术,一念恤民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