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崖削得瘦到筋,半点也无尘土痕。
正如狻猊走得渴,下赴江水一口吞。
严滩过却乌龙觜,两岸秋山夹秋水。
舟中小酌亦不遑,眼底生愁失苍翠。
尖峰已自刺太虚,峰头更立玉浮屠。
好山千只复万只,家里门前一只无。
石崖削得瘦到筋,半点也无尘土痕。
正如狻猊走得渴,下赴江水一口吞。
严滩过却乌龙觜,两岸秋山夹秋水。
舟中小酌亦不遑,眼底生愁失苍翠。
尖峰已自刺太虚,峰头更立玉浮屠。
好山千只复万只,家里门前一只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以及内心的感慨。
“石崖削得瘦到筋,半点也无尘土痕。”这里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极端坚硬和光滑的岩石,没有一丝尘埃的痕迹,展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纯净。
“正如狻猊走得渴,下赴江水一口吞。”狻猊是一种传说中的凶猛动物,这里用它来形容急流而下的溪水,水势汹涌,如同狻猊一般急迫地扑向江水,表现了自然界的狂野和生机。
“严滩过却乌龙觜,两岸秋山夹秋水。”这句描绘了一处险峻的滩涌,水流湍急,仿佛有乌龙在水中翻腾,同时两岸的秋色山峦与清澈的溪水相映成趣。
“舟中小酌亦不遑,眼底生愁失苍翠。”诗人在船中偶尔品尝美酒,但心中却生出愁绪,因为周围美丽的景色与内心的忧虑形成对比,这种愁绪来自于无法长久拥有或保留眼前的这份美好。
“尖峰已自刺太虚,峰头更立玉浮屠。”这里写到了山峰直指云霄,仿佛要穿透虚空,而山顶上又矗立着如玉般洁白的佛塔,这些形象增添了诗中对自然崇高和神圣的一面。
“好山千只复万只,家里门前一只无。”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山川的渴望与向往,但却无法在自己的家门前拥有这样的景致,这种对美好的追求与现实的落差,亦是诗人情感的一大抒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交织,展现了诗人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反映出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
台山如招人,突兀城南隅。
我来有佳兴,不辞石磴纡。
步穷孤绝顶,局局万丈馀。
永怀旧刺史,儒冠此研书。
竟以印绶归,荣光烛乡闾。
世事几反覆,百年等须臾。
地闲芳草积,树暗怪禽呼。
空留好书名,永与此山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