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君到此已三年,日见圜扉掩半边。
照我寒衾共幽榻,隔窗白日与晴天。
千山秦塞音书杳,一点孤怀空自怜。
北徂雁声留慰切,忆他曾过首阳巅。
逢君到此已三年,日见圜扉掩半边。
照我寒衾共幽榻,隔窗白日与晴天。
千山秦塞音书杳,一点孤怀空自怜。
北徂雁声留慰切,忆他曾过首阳巅。
这首《送春》由明代诗人杨爵所作,通过对春日即将逝去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忧虑和对美好事物的不舍之情。
首句“逢君到此已三年”,点明了时间的跨度,三年的光阴仿佛在与友人的相聚中悄然流逝。接着,“日见圜扉掩半边”描绘了门扉半开半闭的景象,既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隐含着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怀念。
“照我寒衾共幽榻,隔窗白日与晴天”两句,通过光线的变化,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寒衾与幽榻象征着孤独与寂寞,白日与晴天则代表着外界的明亮与生机,两者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千山秦塞音书杳,一点孤怀空自怜”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千山万水之间,音信渺茫,表达了诗人与外界联系的断绝,以及由此带来的孤独与哀愁。孤怀自怜,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最后,“北徂雁声留慰切,忆他曾过首阳巅”以雁声作为寄托,雁南飞北归,象征着季节的更替与生命的轮回。雁声的慰藉,是对春日即将离去的安慰,同时也唤起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首阳巅的意象,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地点或情境,增加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整体而言,《送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对春日逝去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流转、时光易逝的深刻思考。
落叶天边一雁秋,无端嚄唶此登楼。
蛾眉文冕成黔劓,击筑吹篪任马牛。
试问座中谁识祢,岂知今日尚依刘。
酒酣长袖临风捲,读罢离骚咏四愁。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
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
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
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
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
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
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