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
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
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
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
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
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
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
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
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
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
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
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
善解于此无心药,三有诸病尽能治。
行路难,路难遣之而复遣。
识此遣性本来空,无心终是摩诃衍。
这首诗《行路难》的第七章,名为“明般若无诤”,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诗中以“般若”为核心,探讨了生死与涅槃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理解“无心”来达到解脱的境界。
开篇以“君不见般若真源本常净,生死根际自虚微”两句,引出对般若智慧的思考,指出般若的本质是清净的,生死的根源则是虚幻微小的。接着,“即此生死真般若,离斯外觅反相违”强调了生死本身即是般若的体现,脱离这个本质去寻找真理,只会背道而驰。
“心若分别于生死,诸苦毒难竟相追”警示人们如果执着于生死的分别,将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接下来,“今若事之为功匠,虚妄颠倒不能归”指出正确的方法在于将生死视为工具,而非追求的目标,否则会陷入虚妄的迷途。
“而此但假空言语,净秽两边俱不依。无心舍离于生死,涅盘无心亦不追”表明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语言和概念的束缚,不依赖于净与秽的对立,以无心的态度面对生死。进一步,“涅盘无心即生死,生死无心般若晖”揭示了涅槃与生死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在无心的状态下,二者皆是般若智慧的显现。
“般若无心明照用,无照无用断言辞”强调了般若智慧的实质是无心的明照,没有固定的形态或用途,也不需要言语的表达。最后,“亦复不欲有诸见,即是法王无上医”指出真正的智慧不会被各种见解所束缚,而是如同法王一般,能够治愈众生的种种迷惑和苦难。
整首诗通过层层深入的论述,引导读者理解般若智慧的核心在于无心,只有通过无心的觉悟,才能真正解脱生死的束缚,达到涅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