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为天王德意真,倾家多作赈饥人。
两都多少黄金穴,不救区区白屋贫。
总为天王德意真,倾家多作赈饥人。
两都多少黄金穴,不救区区白屋贫。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王世贞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与忧虑。通过“总为天王德意真,倾家多作赈饥人”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君主施政的期待,认为君主若能真正关心民众疾苦,应积极采取措施救济饥民,而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上。这种呼吁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强调君主的责任在于体恤百姓,实施有效的救济政策。
接着,“两都多少黄金穴,不救区区白屋贫”两句则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两都是指当时的首都北京和南京,黄金穴比喻富人聚集的繁华之地,而白屋则是指贫穷人家简陋的住所。这两句对比鲜明地指出,尽管在繁华的都市中存在着大量的财富与奢华,但这些财富并未惠及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普通百姓。这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严重性,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公。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世贞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不平等的批判,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白水山人癯如鹤,神姿虽妙形何弱。
拂笺词翰势若流,对客清吟复能谑。
最工图画懒莫比,十日不能成一水。
姓氏而今作古人,诸公往往争遗纸。
梁君好事晚得兹,秋山一叠当茅茨。
使我枕簟坐其下,当暑忽有清风来。
石高气骄苔藓黑,疏林索莫生寒色。
心魂密与空谷幽,耳目顿觉群峰逼。
为谁画此空嶙峋,外无题识中无人。
幸离俗手免毁裂,得入君家如有神。
即今大暑方如焚,安得此图化为真。
清溪一曲无纤尘,与君高戴华阳巾。
南人谁不颂芃苗,百里行春路未遥。
雁翅城开云尚渍,虎头山出雨初消。
元戎小队移轻舸,大海微风入短箫。
天为吾曹晴一日,江花林月好相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