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名本高峰,移之托滩水。
潺湲声肯停,春波学龙语。
源口百尺流,山中一夜雨。
沙痕自齧蚀,石势尤龃龉。
地隘有涯岸,水束无洲渚。
舟楫济不通,制器圣所取。
如何逢险艰,利物功弗与。
我欲问禹王,楚粤未经步。
遗此疏凿功,斯民尚罹苦。
乃无巨灵掌,亦欠五丁斧。
愿继清献公,万夫力如虎。
会当阻阨平,永除号天柱。
斯名本高峰,移之托滩水。
潺湲声肯停,春波学龙语。
源口百尺流,山中一夜雨。
沙痕自齧蚀,石势尤龃龉。
地隘有涯岸,水束无洲渚。
舟楫济不通,制器圣所取。
如何逢险艰,利物功弗与。
我欲问禹王,楚粤未经步。
遗此疏凿功,斯民尚罹苦。
乃无巨灵掌,亦欠五丁斧。
愿继清献公,万夫力如虎。
会当阻阨平,永除号天柱。
这首明代诗人唐文凤的《考满舟经十八滩因分各滩名赋诗(其三)天柱滩》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天柱滩的自然景观和寓意。诗中,他将天柱滩比喻为高峰,象征着高峻与威严,而滩水潺潺,仿佛龙语,寓言其水流的力量与神秘。诗人进一步描述了源头的急流和夜间山中的雨水,使得滩水更加汹涌。
然而,尽管天柱滩具有巨大的水利潜能,但由于地形狭窄、岸线受限,舟行受阻,无法发挥其应有的通航作用。这引发了诗人对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怀念,感叹楚粤地区尚未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百姓仍受困于水患之中。诗人表达了对水利工程改善的渴望,希望有像清献公那样的人物,能以万夫之力,解决这一难题,使滩水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工具。
最后,诗人表达了坚定的决心,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平息天柱滩的险阻,使之成为支撑社会的“天柱”,永久消除人们的苦难。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对水利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