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书频去,松间石屡移。
阁邻仙子宅,名拟习家池。
客到应留饮,谁堪共和诗。
参天金粟影,宁羡桂林枝。
海上书频去,松间石屡移。
阁邻仙子宅,名拟习家池。
客到应留饮,谁堪共和诗。
参天金粟影,宁羡桂林枝。
这首诗描绘了镜园的景致与氛围,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风范。首联“海上书频去,松间石屡移”以动态的笔触勾勒出镜园的静谧与变化,仿佛海上的信件频繁传递,而松林间的石头在时光流转中不断移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
颔联“阁邻仙子宅,名拟习家池”则将镜园与传说中的仙境及历史名园相联系,通过“仙子宅”与“习家池”的典故,赋予镜园超凡脱俗之感,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颈联“客到应留饮,谁堪共和诗”展现了一幅文人聚会的场景,邀请宾客前来品酒畅谈,共同创作诗歌,体现了诗人的热情好客与高雅情趣。
尾联“参天金粟影,宁羡桂林枝”以金粟树的高大身影与桂林的繁茂枝叶作比,不仅赞美了镜园内植物的生机勃勃,也暗含了诗人对镜园独特魅力的自豪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叹,同时流露出一种不羡慕他人、自得其乐的豁达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镜园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沉表达,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生活情趣以及精神境界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书生自是钻简蠹,净业还从竹背来。
新诗细字行茂密,惊蛇起草盘蛟回。
是身政欠虎头画,望山气如还枥马。
翛然君子六千人,不受湘灵清泪洒。
竹林定交业已成,北窗读书吾伊声。
金鱼玉带不汝却,社中未厌山王名。
风日暖,天大裘。蝇飞打窗油,北窗坟策高于丘。
我欲发视劳牵抽,把酒起望天门陬。
斜鸿书破半张纸,枯荷网空散铅水。
机中挑出锦文诗,泪满鸳鸯半身紫。
新愁波不穷,后愁更随风。
美人如娇春,何物可御冬。
古人已恨愁不足,却遣今人送愁续。
轻将玉斧赠吴刚,漏得寒光照孤宿。
素女为天拣退丝,伶伦猛截孤生枝。
沙虫含冤射千载,谁劝黄竹栽瑶池。
歌夜长,歌夜短,淮南桂枝香满满。
为君持酒寿金人,少待露盘辞玉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