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宅开小轩,自移一丛竹。
悠然北窗下,意色都不俗。
晴影终日幽,风声杪秋肃。
最怜疏雨过,会有白云宿。
深培畏不寿,静对殊未足。
主人已虚心,坐客亦青目。
四村多修篁,玉立森如束。
不为人所爱,况复困斤斸。
天姿奚优劣,地远悬荣辱。
物情岂固然,世事同一躅。
何当寻怪石,小垒傍寒绿。
要收山林趣,密置轩槛曲。
西峰谩多奇,吾方倦遐瞩。
借宅开小轩,自移一丛竹。
悠然北窗下,意色都不俗。
晴影终日幽,风声杪秋肃。
最怜疏雨过,会有白云宿。
深培畏不寿,静对殊未足。
主人已虚心,坐客亦青目。
四村多修篁,玉立森如束。
不为人所爱,况复困斤斸。
天姿奚优劣,地远悬荣辱。
物情岂固然,世事同一躅。
何当寻怪石,小垒傍寒绿。
要收山林趣,密置轩槛曲。
西峰谩多奇,吾方倦遐瞩。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移居新宅后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开篇“借宅开小轩,自移一丛竹”表明诗人在新居中开辟了一片小天地,并亲手移植了一些竹子,以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
接下来的“悠然北窗下,意色都不俗”则透露出诗人在这安静的环境中的心境自在,无论是内心的情感还是外在的景色,都达到了一个不凡的雅致境界。
“晴影终日幽,风声杪秋肃”写出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阳光下的影子悠长而静谧,秋天的风声清肃,这些都是自然界中最能触动心灵的景象。
“最怜疏雨过,会有白云宿”则表达了诗人对偶尔降临的细雨和远方漂泊的白云的留恋之情。这种景象不仅美化了周围环境,也映照出了诗人的柔情与孤独。
“深培畏不寿,静对殊未足”则显露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他对于内心世界的追求永无止境。即使是深入培育自己的精神世界,也仍旧觉得不足。
“主人已虚心,坐客亦青目”则描绘出一幅主人与来访者的和谐场景,主人心胸开阔,宾客也饱含期待的神情,这种氛围让人感到温馨而又不失深远。
“四村多修篁,玉立森如束”则是对周遭环境的一种描写。篁(一种竹制品)在四村之中都有精心的修缮,而玉一般的林木则直立如同束缚,这些细节丰富了诗中的景色。
“不为人所爱,况复困斤斸”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怀。诗人并不追求外界的赞誉,更不愿被世间纷扰所困扰,而是保持一种自在的生活态度。
“天姿奚优劣,地远悬荣辱”则写出了诗人对自然赋予的天资与内心世界中对荣辱的超然态度。自然界给予了他美好的天分,而对于世间的荣耀和羞耻,他都能保持一种超脱的心境。
“物情岂固然,世事同一躅”则表达了一种对万物皆有其本性的认知,以及对世间纷争看破不惊的态度。诗人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相似的,并无高下贵贱之分。
最后,“何当寻怪石,小垒傍寒绿。要收山林趣,密置轩槛曲。”则是诗人的愿望,他希望能够找到那些奇特的石头,在寒冷而又青翠的环境中建造一处自己的小屋,以此来收藏山林中的美好,并将这些美景隐藏在自己精心设计的轩槛之中。
“西峰谩多奇,吾方倦遐瞩”则是诗人对远方西峰所存的向往之情。他感到疲惫,但内心深处对于那未知而又奇特的地方仍旧保持着一种遐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和超然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