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于人靡有常,江流何处任兴亡。
干戈揖逊一锡杖,社稷山川半面妆。
故自无人比叔子,尚怜有意保襄阳。
白头难待太平策,万国明朝建治康。
上帝于人靡有常,江流何处任兴亡。
干戈揖逊一锡杖,社稷山川半面妆。
故自无人比叔子,尚怜有意保襄阳。
白头难待太平策,万国明朝建治康。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金陵二首(其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变迁的描绘,表达了对人事无常、兴亡更替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如叔子(可能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的敬仰,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国家太平、社会安定的期盼。
首句“上帝于人靡有常”,以神明喻指历史的无常,暗示人间的盛衰兴亡并非人力所能左右。次句“江流何处任兴亡”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常,江水东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兴衰故事。
“干戈揖逊一锡杖”借用了历史典故,可能暗指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而“社稷山川半面妆”则形象地描绘了江山社稷的沧桑变化,如同被历史涂抹上了一半的妆容。
“故自无人比叔子”是对诸葛亮的赞美,认为无人能及他的智谋和忠诚,他保住了襄阳,象征着对贤才的怀念和对安定局面的向往。“尚怜有意保襄阳”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保境安民精神的敬仰。
最后两句“白头难待太平策,万国明朝建治康”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年事已高,难以亲眼见到天下太平,但仍然期待未来的盛世,国家能够实现长久的繁荣与安康。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