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临终前一日和云门曲》
《临终前一日和云门曲》全文
宋 / 释守卓   形式: 古风

衲僧要唱云门曲,六六从来三十六。

曹源有个痴禅人,解道一生数不足。

数不足,不属金石与丝竹。

等闲一拍五音全,直道如弦已曲录。

从教岁去年来,依旧山青水绿。

(0)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释守卓在临终前一日,以云门曲为题,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首句“衲僧要唱云门曲”,以“衲僧”自指,表明自己是僧侣身份,将要吟唱云门寺的曲子,暗示了即将面对生命终结的平静与超然。接着,“六六从来三十六”运用数字游戏,暗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同时也引出下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曹源有个痴禅人,解道一生数不足。”这里提到的“曹源”可能是地名或隐喻,而“痴禅人”则形象地描绘了一位专注于禅学的僧人,他理解到一生的时光有限,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接下来,“数不足”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宝贵与生命的有限性。

“数不足,不属金石与丝竹。”这一句转折,指出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财富或音乐艺术的享受,而是超越了这些表象,指向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内在体验。

“等闲一拍五音全,直道如弦已曲录。”这里通过音乐的比喻,说明即使在平凡中也能找到完整和谐的生命韵律,即使直道如弦,也能够曲录出生命的曲折之美。这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多样性和内在美的深刻感悟。

最后,“从教岁去年来,依旧山青水绿。”这句话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无论岁月如何更迭,自然界依然保持着其永恒的美丽。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也是对生命不朽的一种寄托,暗示着即使个体生命终将消逝,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会在更广阔的时间与空间中得以延续。

整首诗以禅宗的智慧为内核,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对生命、时间、自然以及存在的深刻洞察,既富有哲理性又具有艺术感染力。

作者介绍

释守卓
朝代:宋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勤禅师请居第一座。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
猜你喜欢

得辅宜弟书以予今年四十奉文端公书晋书良吏传遗墨畀予宝藏

数行手泽是官箴,策蹇安知驷影骎。

微尚誓无移勺水,累传惯已斥籯金。

摩挲一砚春云迹,萧瑟连床夜雨心。

何日西堂寻梦去,读遗书共傍蕉阴。

(0)

杂诗·其一

初日上昆仑,玉色皓天地。

我欲采其英,万里莫由致。

黄河行中原,终古为患累。

去源日以远,浊浪日以恣。

探寻枉张骞,凿空难任使。

终将移大山,永为东南蔽。

底柱而受镌,恐非神禹意。

(0)

纳凉与陈生偶述·其五

尊彝古生銴,文胜质已镌。

埋璧珛满身,五德岂复全。嗜古匪适用,所宝在?穿。

遂令啖名者,老死故纸间。

束发悟其非,垂老岂惑焉。

精神傥别寄,稍久辄欲迁。

赖兹隽永味,庶以消长年。

(0)

九月八日同年陈范川太史招同梁一峰广文游光孝净慧二禅寺呈范川·其二

宝庄严寺晚来过,奈此倾欹窣堵何。

卧阁佛谁烧舍利,上堂僧似病维摩。

黄龙会散犀香满,白马经残贝叶多。

赖有骊珠君袖落,山门留镇配东坡。

(0)

山中杂诗·其三

儿宽昔带经,近与田舍依。

吁嗟巾阛子,弄墨争几希。

我本识字农,喜课桑叶肥。

间间历阡陌,界画如僧衣。

吟哦适其天,白鸟时自飞。

夕阳刚下岭,牛背驮人归。

(0)

叶赫城

还来问旧城,稼穑不知兵。

水带孤村迥,风兼野马鸣。

高山余破垒,半塔矗荒营。

迟日乡三老,呼牛陇上行。

(0)
诗词分类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诗人
陈献章 韩淲 杜甫 刘崧 范成大 邓云霄 朱熹 黄庭坚 顾璘 李白 顾清 方回 丘逢甲 周紫芝 杨士奇 李梦阳 张耒 陈造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