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城敌骑纷腾薄,大驾亲征向沙漠。
汉家将军令不专,四十万人俱不还。
百官扈从争赴死,玉佩金章者谁子。
道傍白骨无人收,中有豸冠张御史。
张公直笔横秋霜,平生铁石为肝肠。
长躯七尺弃如屣,赤日下照双瞳光。
山间野狐犹陆梁,愿为厉鬼随君王。
君王入朝臣耻雪,骁帅戕躯强敌灭。
群公坐飨升平年,恨不生持子卿节。
公今有子登金门,九原再拜君王恩。
十年兵甲不复试,两世箕裘今尚存。
相逢若问公家世,莫话龙沙旧时事。
仰天不独悲贤豪,一曲哀歌几行泪。
平城敌骑纷腾薄,大驾亲征向沙漠。
汉家将军令不专,四十万人俱不还。
百官扈从争赴死,玉佩金章者谁子。
道傍白骨无人收,中有豸冠张御史。
张公直笔横秋霜,平生铁石为肝肠。
长躯七尺弃如屣,赤日下照双瞳光。
山间野狐犹陆梁,愿为厉鬼随君王。
君王入朝臣耻雪,骁帅戕躯强敌灭。
群公坐飨升平年,恨不生持子卿节。
公今有子登金门,九原再拜君王恩。
十年兵甲不复试,两世箕裘今尚存。
相逢若问公家世,莫话龙沙旧时事。
仰天不独悲贤豪,一曲哀歌几行泪。
此诗《张御史洪死土木之难其子浙江参议敷华请为诗以挽之》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通过描绘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对忠诚与牺牲的颂扬。
诗中开篇即描绘了平城之战的紧张局势,敌骑纷至沓来,皇帝亲自率军出征沙漠,却遭遇惨败,四十万大军未能归还。接着,诗人转向对朝廷官员的描写,他们追随皇帝赴死,其中不乏身居高位者,但面对战败,他们的命运同样悲惨。诗人特别提到了一位名为“豸冠张御史”的官员,以其直笔如秋霜、铁石心肠的形象,凸显了忠诚与勇敢的品质。
在描述战场惨状后,诗人转而想象这些英勇之士化为厉鬼,希望能在死后继续守护君王。然而,君王未能及时雪耻,而是被强敌所伤,这反映了历史的无奈与悲剧性。诗中也暗含对当时朝臣未能有效支持君王的批评,以及对那些享受太平盛世却无动于衷的官员的讽刺。
最后,诗人提到张御史之子如今已步入仕途,表达了对先人功绩的怀念与传承。同时,诗人劝告后人勿再提及龙沙(此处指战场)往事,似乎是对历史悲剧的反思与警示。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英雄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李东阳作为文人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贾客无定游,所游惟利并。
眩俗杂良苦,乘时知重轻。
心计析秋毫,摇钩侔悬衡。
锥刀既无弃,转化日已盈。
邀福祷波神,施财游化城。
妻约雕金钏,女垂贯珠缨。
高赀比封君,奇货通幸卿。
趋时鸷鸟思,藏镪盘龙形。
大艑浮通川,高楼次旗亭。
行止皆有乐,关梁似无征。
农夫何为者,辛苦事寒耕。
清晨登天坛,半路逢阴晦。
疾行穿雨过,却立视云背。
白日照其上,风雷走于内。
滉漾雪海翻,槎牙玉山碎。
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万状互生灭,百音以繁会。
俯观群动静,始觉天宇大。
山顶自晶明,人间已滂沛。
豁然重昏敛,涣若春冰溃。
反照入松门,瀑流飞缟带。
遥光泛物色,馀韵吟天籁。
洞府撞仙钟,村墟起夕霭。
却见山下侣,已如迷世代。
问我何处来,我来云雨外。
君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
渐高元气壮,汹涌来翼身。
夜宿最高峰,瞻望浩无邻。
海黑天宇旷,星辰来逼人。
是时当朏魄,阴物恣腾振。
日光吐鲸背,剑影开龙鳞。
倏若万马驰,旌旗耸奫沦。
又如广乐奏,金石含悲辛。
疑其有巨灵,怪物尽来宾。
阴阳迭用事,乃俾夜作晨。
咿喔天鸡鸣,扶桑色昕昕。
赤波千万里,涌出黄金轮。
下视生物息,霏如隙中尘。
醯鸡仰瓮口,亦谓云汉津。
世人信耳目,方寸度大钧。
安知视听外,怪愕不可陈。
悠悠想大方,此乃杯水滨。
知小天地大,安能识其真。
莺。
能语,多情。
春将半,天欲明。
始逢南陌,复集东城。
林疏时见影,花密但闻声。
营中缘催短笛,楼上来定哀筝。
千门万户垂杨里,百转如簧烟景晴。
贵人三阁上,日晏未梳头。
不应有恨事,娇甚却成愁。
珠箔曲琼钩,仔细见扬州。
北兵那得度,浪话判悠悠。
沉香帖阁柱,金缕画门楣。
回首降幡下,已见黍离离。
三人出眢井,一身登槛车。
朱门漫临水,不可见鲈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