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犹明镜,昧者尘宿。铸形之初,焉有尘蓄。
圣人洗心,其初也独。君子治心,其初也复。
庶民任心,其初也戮。
心犹明镜,昧者尘宿。铸形之初,焉有尘蓄。
圣人洗心,其初也独。君子治心,其初也复。
庶民任心,其初也戮。
此诗以“心”为题,探讨人心之本质与修养之道。开篇即以“明镜”喻心,形象地说明心之清明无染,如同镜子一般能映照万物。然而,“昧者”则因内心蒙尘,无法清晰地认识自我与世界。这句“心犹明镜,昧者尘宿”,既是对人心本性的赞美,也是对迷失自我的警示。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人心的形成过程,指出在铸造心灵之初,本不应有尘埃的存留。这里暗含着对人性纯净状态的向往和对后天习染的批判。通过“铸形之初,焉有尘蓄”这一句,诗人强调了心灵的原始纯净,以及后天环境与经验对心灵的影响。
随后,诗人将话题转向了“圣人”与“君子”的修养之道。他们通过“洗心”来去除内心的尘垢,保持心灵的纯净与清明。这里的“洗心”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修炼,体现了对道德修养的重视。通过“圣人洗心,其初也独”和“君子治心,其初也复”这两句,诗人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并且将其视为个体道德成长的起点。
最后,诗人将视角转向了“庶民”,指出他们任由心性自由发展,往往导致行为不当,甚至受到惩罚(“庶民任心,其初也戮”)。这一对比不仅揭示了不同阶层在道德修养上的差异,也暗示了社会秩序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心本质的探讨,以及对不同群体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表现的描绘,表达了对心灵纯净的追求、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社会秩序与个人责任的思考。
白首思归归不得,空山闻雁雁声哀。
高城落日望西北,又见秋风逐水来。
阁道乘空出,披轩远目开。
逶迤见江势,客至屡缘回。
兹郡何填委,遥山复几哉。
苍苍皆草木,处处尽楼台。
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
鸟归馀兴远,周览更裴回。
洛水春渡阔,别离心悠悠。
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
向事每计较,与山实绸缪。
太华天上开,其下车辙流。
县街无尘土,过客多淹留。
坐饮孤驿酒,行思独山游。
逸关岚气明,照渭空漪浮。
玉珂摆新欢,声与鸾凤俦。
朝谒大家事,唯余去无由。
天下无义剑,中原多疮痍。
哀哀陆大夫,正直神反欺。
子路已成血,嵇康今尚嗤。
为君每一恸,如剑在四肢。
折羽不复飞,逝水不复归。
直松摧高柯,弱蔓将何依。
朝为春日欢,夕为秋日悲。
泪下无尺寸,纷纷天雨丝。
积怨成疾疹,积恨成狂痴。
怨草岂有边,恨水岂有涯。
怨恨驰我心,茫茫日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