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从欢喜生,还从瞋恚灭。
佛性盈两间,由人作巧拙。
天堂在目前,地狱非虚说。
努力善思量,终身须急结。
斩断三毒箭,恩爱亦难绝。
明识大乘因,镬汤亦不热。
道从欢喜生,还从瞋恚灭。
佛性盈两间,由人作巧拙。
天堂在目前,地狱非虚说。
努力善思量,终身须急结。
斩断三毒箭,恩爱亦难绝。
明识大乘因,镬汤亦不热。
这首诗《回波乐(其六十)》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讨了人生哲理与佛教思想。
首先,“道从欢喜生,还从瞋恚灭。”这两句揭示了人生的两种极端情绪——欢喜与瞋恚对个体命运的影响。欢喜能引导人们走向正道,而瞋恚则可能导致心灵的迷失与痛苦。这反映了佛教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即通过控制和转化负面情绪,达到内心平和与智慧增长。
接着,“佛性盈两间,由人作巧拙。”这里提到佛性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但能否发现并领悟它,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与智慧。这强调了自我修行与悟性的关键作用,即通过个人的探索与实践,才能真正触及到内心的佛性。
“天堂在目前,地狱非虚说。”这两句直指生命的价值与选择。天堂与地狱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取决于个人的行为与心态。天堂象征着内心的平静、善良与幸福,地狱则代表痛苦、贪婪与罪恶。这句话鼓励人们珍惜当下,做出积极的选择,以创造美好的生活。
“努力善思量,终身须急结。”强调了持续不断地思考与行动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反思,才能在生命的旅途中结出善果。这不仅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呼吁,也是对追求智慧与真理的倡导。
“斩断三毒箭,恩爱亦难绝。”这里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三种负面情绪。斩断这些情绪的束缚,是实现内心自由的关键。同时,即使在斩断了这些负面情绪后,仍需面对如恩爱般的人际情感。这表明了在追求精神解脱的同时,也需学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最后,“明识大乘因,镬汤亦不热。”这句话表达了通过深刻理解佛法(大乘因),即使面临极端苦难(如镬汤般的折磨),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这体现了佛教中对于苦难的理解与超越,即通过智慧与慈悲,能够化解一切痛苦,达到内心的解脱与安宁。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探讨了人生、道德、修行与解脱的主题,展现了王梵志对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