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隐居同父子,朱张游屐有师生。
衡山千载遗芳躅,父子师生几共行。
胡氏隐居同父子,朱张游屐有师生。
衡山千载遗芳躅,父子师生几共行。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文人雅士在衡山的隐居生活与游历,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历史韵味。庞嵩以“予偕周明府暨仲儿一德”开篇,表明自己与地方官员及儿子一同探访衡山,展现了文人与地方官僚之间的和谐关系。接着,“遍谒衡岳方广诸院”则点明了他们游览的地点,即衡山及其周边的寺庙,暗示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向往。
“有怀文定致堂五峰晦庵南轩择之诸贤”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已故文人如文定、致堂、五峰、晦庵、南轩、择之等的怀念之情,这些人物可能是诗人所敬仰的先贤或好友,他们的智慧与风范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氏隐居同父子,朱张游屐有师生”,这两句通过类比,将古代文人的隐居生活与游历与诗人自己的经历相联系,强调了文人追求精神自由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里“胡氏”、“朱张”等泛指古代文人,而“父子师生”则体现了文脉的传承与延续。
“衡山千载遗芳躅,父子师生几共行”,最后两句总结了主题,表达了对衡山千年文化积淀的赞美,以及文人之间共同追求学问、传承文化的深情厚谊。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桃柳争春,赖有此、圣湖生色。
一样是、樟公安否,承恩金阙。
桧不分尸王墓下,梅休招隐仙祠侧。
是天生、不二木之神,甘销歇。旧巢埽,真香灭。
人谁顾,僧能说。尚空山支拄,托鹃啼血。
祗愿心灰炎井火,定嫌干挂秦时月。
忍更看、赐号太平花,宫墙缺。
离踪飘忽,算人间有,多少愁结。
人生果是如梦,才留恋处,韶华都歇。
昨夜分明倚傍处,听呜咽。
为旧恨、閒入罗浮,更是罗浮恨天阔。
情多待向何人说。不堪闻、转侧鸣檐铁。
凄风苦雨狼籍,双袖湿、倦眸难合。
误了莺声,无限恩情,总被啼澈。
好检点、锦瑟篇篇,付与残妆箧。
海上繁华,江南佳丽,东风一夜愁生。
看劫灰到处,尽化作芜城。
忆当日、春光满眼,红酣翠软,歌舞承平。
但而今、枯井颓垣,何限伤情。
河山大好,又无端、弃掷堪惊。
叹血饮匈奴,肉餐胡虏,一篑功成。
百万雄师何在,君休笑、留待蜗争。
想神京千里,不闻画角悲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