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名为《饮酒二十首·其十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间情谊的赞美,以及通过饮酒来忘却烦恼的心境。
首句“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直接描绘出诗人的酒瘾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矛盾。这里,“子云”是诗人自指,表明自己热爱饮酒,但又因为家贫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
接着“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显示了诗人在遇到困扰和迷茫时,会依赖那些乐善好施、能够提供帮助的朋友。这里,“载醪”即是指朋友带酒来,通过饮酒来消除烦恼。
“觞来为之尽,是咨无不塞”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赠酒的感激之情,以及在饮酒中得到的满足和快乐。这里,“觞”是一种古代的酒器,“是咨”即是说无论何时,诗人的心胸都能被这样的友谊所填满。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沉默寡言,但内心却充满着对国家的关切和深思。这里,“伐国”并非字面意思,而是比喻深刻的思考。
最后两句“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则是在赞美那些能够理解人心、善于运用智慧的人,他们即使在沉默中,也从不缺乏明智和远见。这里,“仁者”指的是有德之人,而“显默”则是指既能表现出明智,又能保持适当的沉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饮酒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在生活中的乐观态度和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