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十八》
《饮酒二十首并序·其十八》全文
魏晋 / 陶渊明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0)
注释
时:常常。
赖:依赖,依靠。
好事人:本指喜欢多事的人,这里指勤学好问之人。
载醪:带着酒。
祛所惑:解除疑惑问题。
《汉书·扬雄传》说扬雄“家素贫,耆(嗜)酒,人希至其门。
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
觞:饮酒。
是谘:凡是所询问的。
无不塞:无不得到满意的答复。
塞,充实,充满。
伐国:《汉书·董仲舒传》:“闻昔者鲁公问柳下惠:‘吾欲伐齐,如何?’柳下惠曰:‘不可。
’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渊明用此典故代指国家的政治之事。
用其心:谓谨慎小心,仔细考虑。
失:过失,失误。
显默:显达与寂寞,指出仕与归隐。
畴昔:往昔,过去。
翻译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
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
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
当然,你问攻伐别国的计谋,不肯说。
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名为《饮酒二十首·其十八》。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之间情谊的赞美,以及通过饮酒来忘却烦恼的心境。

首句“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直接描绘出诗人的酒瘾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矛盾。这里,“子云”是诗人自指,表明自己热爱饮酒,但又因为家贫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

接着“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显示了诗人在遇到困扰和迷茫时,会依赖那些乐善好施、能够提供帮助的朋友。这里,“载醪”即是指朋友带酒来,通过饮酒来消除烦恼。

“觞来为之尽,是咨无不塞”则表现了诗人对朋友赠酒的感激之情,以及在饮酒中得到的满足和快乐。这里,“觞”是一种古代的酒器,“是咨”即是说无论何时,诗人的心胸都能被这样的友谊所填满。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沉默寡言,但内心却充满着对国家的关切和深思。这里,“伐国”并非字面意思,而是比喻深刻的思考。

最后两句“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则是在赞美那些能够理解人心、善于运用智慧的人,他们即使在沉默中,也从不缺乏明智和远见。这里,“仁者”指的是有德之人,而“显默”则是指既能表现出明智,又能保持适当的沉默。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饮酒这一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在生活中的乐观态度和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陶渊明

陶渊明
朝代:魏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猜你喜欢

书事二首·其二

人道山东入职方,书生胆小虑空长。

遗民似蚁饥难给,侠士如鹰饱易扬。

未见驰车修寝庙,先闻铸印拜侯王。

青齐父老应流涕,何日鸾旗驻路旁。

(0)

九座山

化尽开山物,惟存窣堵坡。

俗传潭出雨,僧说火因魔。

旧给唐绫暗,新镌蔡字讹。

岩前观蟒石,尤觉可疑多。

(0)

辕固

非窦太皇崇老子,呵公孙子诧周公。

汉廷可是无骁勇,刺彘须烦九十翁。

(0)

雁阵

出塞行行如出战,衔芦寂寂类衔枚。

平沙夜宿排形势,谁为王师破得来。

(0)

即事十绝·其八

玄琰俱年少,能摧百万师。

如何桓幼子,轻议谢家儿。

(0)

即事·其二

炎凉苍狗变,光景白驹驰。

忽见镜中者,惊询汝是谁。

(0)
诗词分类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诗人
谭嗣同 姜夔 薛季宣 洪亮吉 顾太清 王质 朱翌 尤侗 王寂 丁鹤年 王易 叶适 张祜 严复 寒山 范纯仁 刘宰 黄公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