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满前楹,涵虚似太清。
乾坤归一色,江海入无声。
宝树花稠叠,琼台路坦平。
高僧不出户,水观已初成。
积雪满前楹,涵虚似太清。
乾坤归一色,江海入无声。
宝树花稠叠,琼台路坦平。
高僧不出户,水观已初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雪后静谧清幽的景象。首句“积雪满前楹,涵虚似太清”以“积雪”开篇,渲染出一片洁白无瑕的世界,仿佛天地间都被一层纯净的雪覆盖,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涵虚似太清”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空灵与宁静之美,如同置身于宇宙的深处,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宁静与和谐。
接着,“乾坤归一色,江海入无声”两句,将视野从局部扩展到整个世界,无论是广阔的天地还是浩瀚的江海,在这场大雪之后都变得一片寂静,色彩统一,展现出大自然在雪后的统一与和谐。这种景象不仅美得令人陶醉,更蕴含着一种深邃的哲理,让人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的重要性。
“宝树花稠叠,琼台路坦平”则是对雪后美景的细腻描绘。宝树上的雪花如同繁花盛开,琼台之路因为雪的覆盖而显得平坦且光洁,这样的景象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对心灵纯净状态的向往。宝树和琼台的意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寓意着精神世界的美好与纯净。
最后,“高僧不出户,水观已初成”点明了诗的主题——禅意与静思。高僧在这样的环境中闭门静坐,通过观察水中的倒影来领悟宇宙的真谛,体现了佛教中追求内心平静、洞察万物本质的精神境界。这一句不仅是对高僧修行状态的描述,也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自然、对内心的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雪后景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精神追求,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雉子斑,雉子斑,一雄一雌,抱子田野边。
雄飞摩天去不还,孤雌养雏寄草间。
养雏寄草间,乳哺一何艰。夜不遑寝,昼不及餐。
毛羽既长成,五色丽且鲜。
一鸣举世惊,一飞上冲天。
回头顾视我母,六翮何阑珊。
老病倏已至,恹恹向重渊。
有子不得养,恸哭摧心肝。
有子不得养,恸哭摧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