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
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君听取。
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
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春还住。
休索吟春伴侣。残花今已尘土。
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能唤否。
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烦君妙语。
更为我将春,连花带柳,写入翠笺句。
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
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君听取。
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
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春还住。
休索吟春伴侣。残花今已尘土。
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能唤否。
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烦君妙语。
更为我将春,连花带柳,写入翠笺句。
这首词作是宋代诗人王沂孙的《摸鱼儿·其一》,是一篇表达春去之愁和对逝去美好时光留恋之情的作品。诗人通过风雨送春、匆忙送君等意象,抒发了对春天即将消逝的不舍之情。
“洗芳林、夜来风雨。匆匆还送春去。” 这两句开篇便设定了一种急促的节奏,风雨交加,春光无限,诗人感慨万千,似乎在用力挽留这一季节,但终究无法阻止它的消逝。
“方才送得春归了,那又送君南浦。” 这里“方才”二字表达了一种刚刚过去不久的时间概念,而“那又送君南浦”则是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似乎朋友的离去也如同春光的逝去一般令人难以割舍。
“君听取。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 这两句通过“君听取”的呼唤,使整个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同时“春归”一词又一次强调了季节更迭的主题,而“吴中路”则是诗人对故土的深情留恋。
“君行到处。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 这里的“君行到处”显得既随意又充满了渴望,而“便快折湖边,千条翠柳”则是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他希望朋友能将这些美景带给他,让春天在心中停驻。
“春还住。休索吟春伴侣。” 这两句是对前文的呼应,又一次表达了对春天的不舍,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无力的感慨,因为诗人深知这是无法实现的愿望。
“残花今已尘土。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 这里“残花”二字,令人唏嘘,而“姑苏台下烟波远,西子近来何许”则是诗人对过往美好的追问,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无尽怀念。
“能唤否。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 这两句中,“能唤否”表达了诗人的求助心情,而“又恐怕、残春到了无凭据”则是对春天彻底逝去的担忧,似乎在寻找任何可以证明春天曾经来过的证据。
“烦君妙语。更为我将春,连花带柳,写入翠笺句。” 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朋友的请求,他希望朋友能够用美妙的话语,将春天连同花和柳写进诗句中,让这些美好永恒地保留下来。
总体而言,这首词作通过精细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春光逝去的深切感慨,以及对友情和美好的无限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