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无树木,鸟兽无羽毛。
江淮数百里,弥望皆黄茅。
山行入郯城,始复见柯条。
枣色远苍郁,柳意寒萧骚。
草屋枳篱中,犬声时囒囒。
村落无树木,鸟兽无羽毛。
江淮数百里,弥望皆黄茅。
山行入郯城,始复见柯条。
枣色远苍郁,柳意寒萧骚。
草屋枳篱中,犬声时囒囒。
这首清代诗人郑梁的《郯城道上(其一)》描绘了一幅荒凉而朴素的乡村景象。首句“村落无树木,鸟兽无羽毛”,展现出村庄的贫瘠,连鸟兽都难以觅得遮蔽和食物,生活条件艰苦。接着,“江淮数百里,弥望皆黄茅”进一步强调了广阔的地域内,视野所及尽是单调的黄茅,景色单调且缺乏生机。
进入郯城县后,诗人才“始复见柯条”,看到稀疏的树枝,这暗示着环境的转变,尽管微小,但仍给人带来一丝希望。随后,“枣色远苍郁,柳意寒萧骚”描绘出远处枣树深沉的绿色和近处柳树在寒风中的摇曳,虽凄冷但仍有生命力。最后两句“草屋枳篱中,犬声时囒囒”,以犬吠声点染出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虽然简陋,却透出人间烟火气。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旅途中的艰辛与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在艰难中寻觅到的一丝生机和温暖。
悲歌当泣,向酒徒市上,共君击筑。
酒碗淋漓成墨沈,幻出龙蛇千幅。
如此才峰,逼人亹亹,未是淮南独。
嗟余老矣,藉君同逐秦鹿。
正此酒境词情,好望衡对宇,啜僧寮粥。
无那布帆风又饱,晓向寒霜仆仆。
勾当来时,锦囊应满,先索新词读。
伤心最是,唱阳关不成曲。
萧寥僧舍,算两人佳趣,穷愁千斛。
立踬行僵无是处,鬼曰其穷未足。
二竖揶揄,膏肓可据,共煽穷愁独。
看教尪瘠,欹床而扪枯腹。
也只几首新词,描愁写怨,便折平生福。
谁者中黄真起痼,一匕不劳参茯。
鸡距能花,鱼肠自吼,起舞何须蹴。
咄来而鬼,乃以余为形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