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今经三度过,不愁雨少祗愁多。
西风捲雾晴光放,嫩柳轻芜景色和。
泽国今经三度过,不愁雨少祗愁多。
西风捲雾晴光放,嫩柳轻芜景色和。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水乡在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首句“泽国今经三度过”,点明了地点为水乡,且诗人已多次造访,流露出对这一地区的熟悉与情感。接着,“不愁雨少只愁多”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态度,既不担心雨量不足影响景致,反而忧虑过多的雨水会破坏原有的美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与敏感。
“西风卷雾晴光放”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象,西风吹散了云雾,使得阳光得以洒满大地,展现出晴朗明媚的天空。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面,也象征着内心的豁然开朗与精神的愉悦。“嫩柳轻芜景色和”则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嫩绿的柳枝与轻柔的草地相互映衬,构成和谐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这里的“和”字,不仅指色彩与形态的和谐统一,也暗含了诗人内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四季变换中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以及在自然之中寻求心灵慰藉的精神追求。诗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生活哲理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学理念。
十里琼瑶一色白,马蹄踏碎人未惜。
行行策渡拒马河,滑笏春流初弄碧。
亦有流澌如半壁,珠玑洒落喷滩石。
谁能吊古论兴亡,但觉光阴如过隙。
此河几度乱流过,前岁今春原不隔。
兴来还似坐玉京,豪咏心情那减昔。
溪头舴艋未易呼,渡口车舆颇填积。
似展江千积雪图,燕氏文贵留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