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灵迹到空山,山下茅庵几叩关。
不为白云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
螺池水色经年静,仙岭松声镇日閒。
拟约高贤同结社,好移竹室住前湾。
重探灵迹到空山,山下茅庵几叩关。
不为白云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
螺池水色经年静,仙岭松声镇日閒。
拟约高贤同结社,好移竹室住前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陪同皮袭美与陆鲁望再次探访鸟窠遗迹的情景,通过对空山、茅庵、白云、清境、螺池、仙岭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首联“重探灵迹到空山,山下茅庵几叩关”开篇即点明了此次探访的目的地——空山中的茅庵,通过“重探”二字,暗示了此地曾有过多次探访的经历,而“灵迹”则赋予了这个地方神秘而神圣的气息。
颔联“不为白云招客屐,那教清境接人寰”进一步深化了对环境的描述,以“白云”象征着纯净与超脱,“清境”则代表了远离尘嚣的宁静之地,诗人似乎在说,这里之所以能保持其清静,是因为它不被世俗所扰,不为外物所动,从而与外界形成了一种隔绝的状态。
颈联“螺池水色经年静,仙岭松声镇日閒”将视线转向了具体的自然景观,螺池的水色常年保持平静,仙岭上的松树之声则在日常中悠然自得,这两句通过静态与动态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
尾联“拟约高贤同结社,好移竹室住前湾”表达了诗人对于与志同道合之士共同生活在此的美好愿望,这里的“高贤”不仅指品德高尚之人,也暗含了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希望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朋友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过上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心灵得以栖息的生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友情和精神家园的渴望。
言命嵇生驾,钱塘访物华。
香街接垂柳,绣户杂衔花。
刹映湖中寺,帆停海上槎。
帝乡今异古,姬馆客犹家。
山自城心起,江于国背斜。
奏杯应泻月,振策即凌霞。
岭树时妨盖,园莺不避葭。
桃源倘沿棹,归定武陵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