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初用心,出处固不苟。
胡为慕万钟,胡为弃升斗。
鹏鴳两逍遥,夷惠各有取。
丈夫遇明时,立志期不朽。
中有幸不幸,窃位徒可丑。
申君阀阅子,绘作山林叟。
推却簿书丛,便与麋鹿友。
不醉河阳花,拟种彭泽柳。
堂堂胡紫山,毅然为倡首。
于今宰祀城,欲去尚掣肘。
未得遂吾初,慎勿废官守。
安知游山人,不是调元手。
圣贤初用心,出处固不苟。
胡为慕万钟,胡为弃升斗。
鹏鴳两逍遥,夷惠各有取。
丈夫遇明时,立志期不朽。
中有幸不幸,窃位徒可丑。
申君阀阅子,绘作山林叟。
推却簿书丛,便与麋鹿友。
不醉河阳花,拟种彭泽柳。
堂堂胡紫山,毅然为倡首。
于今宰祀城,欲去尚掣肘。
未得遂吾初,慎勿废官守。
安知游山人,不是调元手。
这首元代诗人苟宗道的《题申伯福游山图》,通过描绘申伯福游山的情景,展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虚伪的批判。
诗中首先提出“圣贤初用心,出处固不苟”,强调圣贤在选择出仕或归隐时的慎重态度,引出对“慕万钟”与“弃升斗”的批判,即追求高官厚禄与放弃微薄俸禄的行为,暗示了对功利主义的反感。
接着,以“鹏鴳两逍遥,夷惠各有取”对比大鹏与小雀的自由,以及伯夷、叔齐的高尚节操,表达了对不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尊重与理解。
“丈夫遇明时,立志期不朽”则鼓励在清明时代的人们,应树立远大的志向,追求永恒的价值。随后,“中有幸不幸,窃位徒可丑”指出即便身处高位,若无真正价值,也只会显得可耻。
“申君阀阅子,绘作山林叟”描绘了申伯福的形象,作为贵族后裔,他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远离官场的纷扰。“推却簿书丛,便与麋鹿友”表现了他对官场文书的厌倦,与自然界的动物为伴,追求内心的宁静。
“不醉河阳花,拟种彭泽柳”进一步展现申伯福的志趣,他不沉溺于花花世界,而是计划在山林中种植柳树,象征着对简朴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亲近。
“堂堂胡紫山,毅然为倡首”提到胡紫山,可能是指申伯福的某个朋友或同道,他们共同倡导隐逸生活。“于今宰祀城,欲去尚掣肘”描述了申伯福虽有归隐之心,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仍被束缚在官职上。
最后,“未得遂吾初,慎勿废官守”提醒申伯福不要轻易放弃官职,同时也表达了对坚守职责的尊重。“安知游山人,不是调元手”则以反问的方式,暗示那些看似游离于世俗之外的人,实际上可能拥有调和天下的智慧和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申伯福游山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官场虚伪的批判,以及对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思考。
忆昨苕溪,惯弄五亭月笛,四水烟蓑。
何事毗檀门外,马驻长坡。
野花中、乱红杳霭,小桥外、叠翠嵯峨。且颜酡。
但存长袖,舞倒婆娑。云何。
主盟惠政,春行五马,月皎千波。
赢得宾僚,听隔墙、无事高歌。
帐烟寒、瑞麟影坠,帘雾细、宝鸭香多。试蹉跎。
一枰落日,又送樵柯。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阿谁昔仕吾邦。
共推任笔,洪鼎力能扛。
不为桃花禄米,雠书倦、一苇横江。
招寻处,徒行曳杖,曾不拥麾幢。
山川,真大好,鱼矶无恙,密岭难双。
听讼诉多就,樵坞僧窗。
岁月音容远矣,风流在、遐想心降。
云烟路,搜奇吊古,时为酹空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