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柳夫子,政是柳州孙。
谭经能解颐,经纶出其门。
彼美苍梧士,纫服得兰荪。
抽身朱墨间,初知儒者尊。
报国直以人,不类一饭恩。
山中多散材,著意采蟠根。
白发柳夫子,政是柳州孙。
谭经能解颐,经纶出其门。
彼美苍梧士,纫服得兰荪。
抽身朱墨间,初知儒者尊。
报国直以人,不类一饭恩。
山中多散材,著意采蟠根。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新的作品,名为《杂言二章送柳慎徽赴道州教授(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不舍,以及对于学问的尊重。
“白发柳夫子,政是柳州孙。”这里直接点出了被送别之人的身份——一位年迈的儒者,名为柳,来自柳州。这样的开篇设置了诗歌的背景和人物,让读者立刻进入了送别的氛围。
“谭经能解颐,经纶出其门。”这两句强调了柳夫子的学问渊博,他不仅能够讲解经典,还能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后人。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柳夫子学识的敬仰。
“彼美苍梧士,纫服得兰荪。”这里的“苍梧士”形象,常用来比喻高洁的隐逸之士,而“兰荪”则是清新的草本植物。诗人借此描绘出柳夫子的高洁品格和他所得到的美好赞誉。
“抽身朱墨间,初知儒者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了解到柳夫子学问的深度后,对于儒者的尊重。其中,“抽身”意味着脱离世俗的尘埃,而“朱墨”则是书写文字的工具物化。
“报国直以人,不类一饭恩。”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柳夫子报效国家、教导后学的期望与赞许。其中,“不类一饭恩”指的是柳夫子的教诲和恩泽远胜于普通的饮食之恩,强调其深远的影响。
“山中多散材,著意采蟠根。”诗人在这里通过山中的散材比喻有才华但未被发掘的人才,而柳夫子则是那位能够发现并培养这些人才的教育家。诗句表达了对他教学能力的肯定。
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于学问、品格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这不仅是一次送别,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和传承。
团团城上日,秋至少光辉。
积阴欲滔天,况乃草木微。
黄菊有至性,孤芳犯群威。
采采霜露閒,亦足慰朝饥。
谁谓九华远,吾身未尝詹。
唱篇每起予,予口安能钳。
忆在秋浦北,空江上新蟾。
光洁写一镜,回环两堤奁。
露坐引衣襋,风行攲帽檐。
维舟当此时,巨细得尽瞻。
试尝论大略,次乃述微纤。
此山广以深,包畜万物兼。
嘘云吐雾雨,生育靡不渐。
巍然如九皇,德泽四海沾。
此山相后先,各出群峰尖。
毅然如九官,罗立在堂廉。
挺身百辟上,附丽无奸憸。
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觉炎。
草树萋已绿,冰霜尚涵淹。
颓然如九老,白发连苍髯。
此山当无云,秀色郁以添。
姹然如九女,靓饰出重帘。
佩环与巾裙,绀玉青纨缣。
远之妍西施,近或丑无盐。
变态不可穷,诗者徒呫呫。
我初勇一往,役世难安恬。
浪荒不走职,民瘼当谁砭。
乖离今数旬,梦想欲窥觇。
自期得所如,何啻释囚钳。
念昔太白巅,下视海日暹。
朅来天柱游,屐齿尚苔黏。
犹之健饮食,屡飨亦云餍。
胡为慕攀踏,已惫且不嫌。
岂其仁智心,山水固所潜。
男儿有所学,进退不在占。
功名苟不谐,廊庙等闾阎。
况乃抡椽杙,其谁辨楩楠。
归欤岩崖居,料理带与签。
得石坐兀兀,逢泉饮厌厌。
取舍断在独,岂必询谋佥。
子语实慰我,宁殊邑中黔。
玉枝将在山,当倚以葭蒹。
诗力我已屈,锋铓子犹铦。
扶伤更一战,语汝其无谦。
《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二首·其二》【宋·王安石】谁谓九华远,吾身未尝詹。唱篇每起予,予口安能钳。忆在秋浦北,空江上新蟾。光洁写一镜,回环两堤奁。露坐引衣襋,风行攲帽檐。维舟当此时,巨细得尽瞻。试尝论大略,次乃述微纤。此山广以深,包畜万物兼。嘘云吐雾雨,生育靡不渐。巍然如九皇,德泽四海沾。此山相后先,各出群峰尖。毅然如九官,罗立在堂廉。挺身百辟上,附丽无奸憸。此山高且寒,五月不觉炎。草树萋已绿,冰霜尚涵淹。颓然如九老,白发连苍髯。此山当无云,秀色郁以添。姹然如九女,靓饰出重帘。佩环与巾裙,绀玉青纨缣。远之妍西施,近或丑无盐。变态不可穷,诗者徒呫呫。我初勇一往,役世难安恬。浪荒不走职,民瘼当谁砭。乖离今数旬,梦想欲窥觇。自期得所如,何啻释囚钳。念昔太白巅,下视海日暹。朅来天柱游,屐齿尚苔黏。犹之健饮食,屡飨亦云餍。胡为慕攀踏,已惫且不嫌。岂其仁智心,山水固所潜。男儿有所学,进退不在占。功名苟不谐,廊庙等闾阎。况乃抡椽杙,其谁辨楩楠。归欤岩崖居,料理带与签。得石坐兀兀,逢泉饮厌厌。取舍断在独,岂必询谋佥。子语实慰我,宁殊邑中黔。玉枝将在山,当倚以葭蒹。诗力我已屈,锋铓子犹铦。扶伤更一战,语汝其无谦。
https://shici.929r.com/shici/Ihiv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