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伴先生,茗碗垆薰,书签笔床。
记慈恩释褐,名喧三殿,定昆乘传,檄谕诸羌。
万里辞官,一身入画,抽却朝簪换芰裳。
琴樽外,更阴阴空翠,个个筼筜。竹郎閒与评量。
论梁栋何须羡豫章。
任截为拄杖,蹑他嵩华,劈成横笛,吹出伊凉。
根作龙拿,节如剑拔,谁许斑痕上苦篁。
闻言喜,竹得风而笑,满院笙簧。
谁伴先生,茗碗垆薰,书签笔床。
记慈恩释褐,名喧三殿,定昆乘传,檄谕诸羌。
万里辞官,一身入画,抽却朝簪换芰裳。
琴樽外,更阴阴空翠,个个筼筜。竹郎閒与评量。
论梁栋何须羡豫章。
任截为拄杖,蹑他嵩华,劈成横笛,吹出伊凉。
根作龙拿,节如剑拔,谁许斑痕上苦篁。
闻言喜,竹得风而笑,满院笙簧。
此词《沁园春·题竹逸小像》由清代词人陈维崧所作,描绘了一幅竹林隐士的生动画面,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闲适与高洁之气。
词中以“谁伴先生”开篇,引出一位隐居的文人形象,他与茶碗、香炉、书签、笔床相伴,生活简朴而充满文雅气息。接着,词人通过“记慈恩释褐,名喧三殿,定昆乘传,檄谕诸羌”几句,巧妙地将这位隐士的过去与辉煌成就勾勒出来,展现了其曾经的显赫身份和卓越功绩。
“万里辞官,一身入画,抽却朝簪换芰裳”则进一步描述了这位隐士辞官归隐,远离尘嚣,投身自然的情景。他选择与竹林为伴,换上了轻便的衣裳,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词中通过“琴樽外,更阴阴空翠,个个筼筜”等句,渲染出竹林中的宁静与生机,以及隐士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接下来,“竹郎閒与评量。论梁栋何须羡豫章”几句,借竹子的形象,表达了对隐士品格的赞美。竹子虽非梁栋之材,但其坚韧不拔、谦逊自守的品质,正是隐士所追求的境界。词人通过对比,强调了隐士与世俗价值的不同追求。
最后,“任截为拄杖,蹑他嵩华,劈成横笛,吹出伊凉。根作龙拿,节如剑拔,谁许斑痕上苦篁”几句,进一步描绘了隐士与竹林的亲密关系。无论是作为行走的支撑,还是演奏的乐器,或是竹子本身的形态,都体现了隐士与竹林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词人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隐士生活的自由与自在,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闻言喜,竹得风而笑,满院笙簧”结尾处,以竹子在风中欢笑,满院响起笙簧之声,象征着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赞美。
整首词通过对竹林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文人雅士追求精神自由、亲近自然的理想状态,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和审美情趣。
春波饱微绿,斗柄涵虚明。
方舟贯岩腹,鹅鹳相酬鸣。
仰窥穹窿顶,宛转百怪呈。
仅馀鳞甲碎,不见头角狞。
下闯清泠渊,演迤万顷澄。
但同鱼鸟参,勿遣蛟龙惊。
抉苔抚奇篆,倚棹看题名。
三将标殊勋,自与山不倾。
谁与赘小筑,政恐山灵嗔。
南洞更幽绝,仙佛依峥嵘。
太虚可为室,岂复资栾楹。
乳泉助茗碗,中有冰雪清。
何须骖鸾去,此即白玉京。
鼎来不速客,抱琴忽逢迎。
爱此无弦曲,岩溜同一声。
为君洗尘耳,唤我诗魂醒。
祗恐白衣至,好句亡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