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冠盖屡追随,三日深杯醉不辞。
踵接尚惭登第晚,神交长恐渡江迟。
观中桃树谁应种,笛里梅花可奈吹。
一见好诗还技痒,欲颦无力效西施。
浙东冠盖屡追随,三日深杯醉不辞。
踵接尚惭登第晚,神交长恐渡江迟。
观中桃树谁应种,笛里梅花可奈吹。
一见好诗还技痒,欲颦无力效西施。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的《闻世赏太史诵夏提学正夫后园席上二首次韵分柬(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宴会上的场景,以及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首句“浙东冠盖屡追随”,描绘了诗人多次参与浙东地区的文人雅集,暗示了他与当地文士的密切交往。接着,“三日深杯醉不辞”则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即使连续饮酒三日也乐在其中,毫不推辞。
“踵接尚惭登第晚,神交长恐渡江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未能及早取得功名的遗憾,以及对于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时间有限的忧虑。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友情的珍视。
“观中桃树谁应种,笛里梅花可奈吹”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寄托情感。桃树的种植者是谁,梅花在笛声中如何回应,都充满了诗意的想象,暗示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最后,“一见好诗还技痒,欲颦无力效西施”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渴望和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见到好的诗歌,内心便蠢蠢欲动,想要尝试创作,但又自感力有未逮,无法完全模仿古代美女西施的优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对友情的珍惜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情感深度。
稚川移家入空谷,手招白云守茅屋。
惟恐人窥鍊药炉,锁断青峦泻垂瀑。
只留一径通飞鸟,其间想透三仙岛。
野童犹摘凤文梨,村老闲锄燕胎草。
人将外物为真物,反笑山栖衰草窟。
玉臼丹成兔欲眠,蚯蚓黄蒿几钻骨。
此去世间应不远,尚存犹可分苔藓。
两幅生绡若可凭,先寄胡麻与鸡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