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岸荷堤昼不醒,板桥书槛傍烟汀。
飞来鸟似眠沙惯,放去鱼常借荫停。
云气逼窗争水碧,竹阴连屋入帘青。
坐来不觉生遥想,便拟乘风泛四溟。
苇岸荷堤昼不醒,板桥书槛傍烟汀。
飞来鸟似眠沙惯,放去鱼常借荫停。
云气逼窗争水碧,竹阴连屋入帘青。
坐来不觉生遥想,便拟乘风泛四溟。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园林景象。首句“苇岸荷堤昼不醒”以“不醒”二字,赋予了苇岸与荷堤以生命感,仿佛它们在白天也沉醉于这份静谧之中。次句“板桥书槛傍烟汀”则通过“傍烟汀”的细节,展现了园林中板桥与书架的巧妙布局,营造出一种既实用又雅致的空间氛围。
“飞来鸟似眠沙惯,放去鱼常借荫停”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鸟儿与鱼儿的生活习性描绘得栩栩如生,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共生,也暗示了园主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接下来,“云气逼窗争水碧,竹阴连屋入帘青”两句,通过云与水、竹与屋的相互映衬,进一步渲染了园林的幽静与清丽,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感受。
最后,“坐来不觉生遥想,便拟乘风泛四溟”表达了诗人沉浸于眼前的美景中,思绪飘远,渴望能乘着风浪,游历四方,追求更广阔的视野与心灵的自由。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园林的美丽景色,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生活闲适状态的享受与赞美。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
一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
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
草衣不针复不线,两耳垂肩眉覆面。
此僧年几那得知,手种青松今十围。
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
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
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
二十馀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
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