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太上高真福,黄阁如云不要开。
粗衣淡饭无他事,一岁看山一百回。
若论太上高真福,黄阁如云不要开。
粗衣淡饭无他事,一岁看山一百回。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追求精神境界而非物质享受的高人形象,通过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深切热爱,展现了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操。
首句“若论太上高真福”,以“太上”二字开篇,直接点出主题,即探讨至高无上的神仙之福。这里的“高真”指的是超越凡尘、接近道家理想境界的仙人或得道之人。诗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似乎在思考何为真正的幸福,并暗示这种幸福并非物质财富所能衡量。
次句“黄阁如云不要开”,以“黄阁”借指官位显赫的职位,此处用“如云”形容其多,意在强调世俗权力的庞大与复杂。然而,“不要开”三字则表明了诗人对于这些外在荣誉的淡然态度,似乎在说,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权势,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后两句“粗衣淡饭无他事,一岁看山一百回”,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生活哲学。他选择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不追求奢华,而是将时间投入到对自然的欣赏中。一年之中,他能有上百次的机会去观赏山景,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寻求心灵寄托和精神愉悦的方式。通过这样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世界的一种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精神追求,展现了诗人对高洁生活态度的推崇,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相去三千里,闻蝉同此时。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
洛桥碧云晚,西望佳人期。
明丽碧天霞,丰茸紫绶花。
香闻荀令宅,艳入孝王家。
几岁自荣乐,高情方叹嗟。
有人移上苑,犹足占年华。
金火交争正抑扬,萧萧飞雨助清商。
晓看纨扇恩情薄,夜觉纱灯刻数长。
树上早蝉才发响,庭中百草已无光。
当年富贵亦惆怅,何况悲翁发似霜。
青冥向上玉霄峰,元始先生戴紫蓉。
晓案琼文光洞壑,夜坛香气惹杉松。
闲迎仙客来为鹤,静噀灵符去是龙。
子细扪心无偃骨,欲随师去肯相容。